打糍粑是家乡过年的一大习俗,据说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二年的江西祖籍。近年来偶得家谱一阅,还真有先祖迁移到黄州的当夜,也就是除夕夜“祭以块粑支烛”的记载,可见传说不假,历史着实很悠远的。
打糍粑在近年家乡已不多见,但是小时的我们却常见打糍粑的场景,那可是每年家家户户很重大的一件事情。
我的家乡打糍粑通常都用的是糯米。在年尾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办年货。准备打糍粑的人家通常要在天还没亮的时间就起来准备了。女人们首先就开始将攒了半年的糯米淘洗干净,然后上到甑里,架在盛有水的大锅里开始大火蒸,这个时间可能要几个小时。而男主人则开始去准备邀请打糍粑的人,一般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在邀请到必需的人后,就一起去抬村里公用的地臼。地臼就是一个大石头中间挖了个坑,看样子是很费功夫做成的,一个村里也就一两个的样子。在抬回地臼后,大家就在家里空地上也挖个坑将地臼放进去,周围踩结实,于是准备工作就完成了。打糍粑需要用力打的人,还需要一位能将打好的糍粑做成圆形的人,通常都是位有经验的老者。
在糯米蒸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是最高兴的。大家都围在甑旁边候着,为的是开甑后能吃到一碗香极了的糯米红糖饭。糯米熟了,男主人会装上一大脸盆的糯米,倒在地臼里,其他人就开始用木杠用力踹,直到糯米不再是一粒一粒的,而是粘成一整块。此时有人便喊了声:“搞起来,起!”,于是众人一起用力将打好的糍粑撬起,快步走到圆粑师傅那。圆粑师傅赶紧用毛巾将糍粑撸下来,放置在预先撒好石膏粉的桌上,快速地揉搓成圆形,不然手会被烫伤的。我以前一直怀疑为何要用石膏粉,后来在书上才了解到石膏粉是去热清火的,用于此估计是降温之用。糍粑也就做成了,凉摊上几日便可以切开食用了。而守候在地臼旁边的我们赶紧趁糍粑离臼的那会儿冲上去,用浸过凉水的小手在臼底一抓,剩余的糍粑便抓了起来可以吃了。虽然有些烫,但是感觉很香!
糍粑仍然经常可以吃到,但是现在更多的是用机械制作的,少了些手工制作的味道。现在的物质条件当然比以前好得多,可是当年那种打糍粑的场景却难得一见,像小时候那样抢着吃糍粑的的机会估计也不会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