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
预习是学生唯一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所以新知识学习之前一定要有预习环节。预习并不是完全撒手式的任意自学,而是有目标的、有问题引领和脚手架的自学。
课堂上还要有预习的检查环节,只要学生认真用心、动脑预习了,那么他们是很喜欢检查预习的环节的,因为这个过程是他们预习结果展示、思想碰撞、自信建立的过程。
二、朗读训练
语文的学习,读占比重应该很大的,读中悟义,读中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自以为深入浅出的讲解,可能达到的效果是把文章支离破碎,学生云里雾里。不如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多读,指导学生多读。
可以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情境引导。最基本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在形式上可以同桌对读、师生配合读,分角色朗读;在入情入境上,可以引导学生把主人公或者作者的心情和性格赋予在自己身上读出语气、读出心情。
三、生命链接
所有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是死记知识,而是活用知识。语文学科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学的知识或用于解决问题或用于引领情怀。一首诗、一篇文章学到最后问自己一句: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学生可能理解不到。教材编在不同的年级已经考虑了学情,我们带领学生向高处走一步,让学生跳一跳,肯定会有收获的。就如干老师在讲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最后有个学生说:这首诗是用来比喻我们人生的,每个人的人生也将会经历许多暴风雨,也会有晴天,但是在这些暴风雨面前,我们只要像诗中写的一样把不高兴的事情通通忘记,所有的事情就会重新像“水如天”了。
后来干老师了解到这位孩子在二年级时,母亲因车祸去世,这事件使得她这几年来一直忧郁,极少言语,这堂课的发言正是她生命的兴发感动,与文本产生了深刻共鸣,有了切身的体会。我想这种体会对其他同学也会有生命的感染。
三、群文呼应
情到深处,一杯少。
语文课堂很多时候也有这种感觉,除了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范文外,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其他的文章拿来做补充、渗透或者印证。
这也是现在提的比较响的群文阅读。把同是一个主题的,或者都是写某类事物的,或者都是表达某种感情的,或者都是赞美某种精神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对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深度会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