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要好好的”,很喜欢这句歌词,有股相互劝勉,彼此珍重的意味。可生活并不是你想“好好过”就能“过的好好”的: 理不清的家务,见不完的客户,做不完的工作事务,还经常有意外之事打扰你的计划。克服困难,找回自信?这句话没毛病,可是在现实中根本不实用,怎么办?
美国克里斯汀.卡特是位著名的幸福学教授,她经过多年研究,把人们经常忽略的负面情绪进行了认真分析,从而得出了很多解决办法。这些方法都归纳在《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一书里,我们着重就“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自信”的三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觉察情绪,找到问题所在
我们都处在一个压力重重的竞争时代,从上学时我们为成绩而烦恼,到工作后我们为升职加薪而坐立不安,结婚后我们又为孩子上学,父母养老等问题而焦虑……在这些情绪的包围下,我们忘了享受生活,逃避式的拖延,无奈的得过且过,自信也在这片沼泽中一点点沉没。
尽管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情绪停留时间不超过90秒,但是它影响深远。当你放松警惕,这些负面情绪就像潜伏的饿狼一样扑面袭来,所以我们要学会寻找负面情绪,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才有机会解决它。
明确描述情绪感觉是承认情绪存在的最好办法,只有客观地看待,才能减少自己沉浸其中的机会。其实,负面情绪象海浪一样,也有波峰和波谷。通过“描述情绪”这一技能的支撑,你必须在情绪波峰时冷眼看待,狠狠打压,尽力缩短负面情绪的时间; 而在负面情绪波谷时,要积极努力的做事,尽量延长这一高能时间,慢慢的,你的自信心就会重新开启。
在《简.爱》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简.爱喜欢上了男主人罗切斯特,可她知道两人地位悬殊,于是她大胆确认并经过一番自我追问后,把美貌的英格拉姆小姐一一即传闻中男主人要娶的妻子一一纤毫毕现的画出,并和自己的画像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达到了暂时镇定情绪,稀释痛苦的目的。这就是采用了描述情绪,并打压其高峰的策略。
二,从情绪中解脱
这时很多人撇嘴说:我觉察了情绪,也掌握了它的规律,可是带着情绪做事心里别扭啊!”别急,要想彻底从情绪、念头中解脱出来,就一定要找到它的源头。研究表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来源于自我批判。这种批判会导致我们陷入抑郁,失去自信心。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放下自我批判,进行自我同情。
所谓的“自我同情”就是用关切和支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它能减少焦虑和自责,抑郁,增加正念的力量,为我们的心灵带来平静。
在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劫后余生的人摆脱不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一直沉浸在“为什么活下来的只有我”的自责愧疚中。心理学家们本着“自我同情”的原则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首先肯定了他们在遇到灾难时正常的求生本能,也肯定了他们灾难后存活的意义,用关怀和尊重让他们正视自己的内心,逐渐恢复对生活的信心。“自我同情”帮助很多人走出了抑郁的阴影,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三,主动担责,改正错误
人都有趋吉避凶的本能,所以当人们受到嘲讽、失恋、失业等打击时,会选择自动忘记来逃避由此带来的心理伤害。这种遗忘行为其实治标不治本,当相同的场景再次出现时,从前的负面情绪会再次蜂拥而来,加倍的折磨人。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模式,最成熟的做法就是主动担责,改正错误。
当事情发生后,要及时制定计划,尽量详细的把扭转局势的行动一一列出来,然后进行自我反省:
在这次事件中,我应该怎么做?
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
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做?
……
只有通过冷静的分析,你才会从失败中得到教训,才会从教训中得到成长,与此同时,你的自信才会变的坚实无比。
南极冒险家博伊德.瓦提说:“从未超越失败而来的自信,有别于经历过艰难逆境后产生的自信”。初出茅庐小子的自信是意气风发,轻狂的自信,而那些沉稳内敛的人,他们的自信则来自于经验、教训和阵痛后的成长,这就是经历送给他们的礼物。
文艺感性推动着人类进步,而科学理性则会拉住惯性以免脱轨,看似情绪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当你陷入情绪无法自拔的时候,只要找出情绪规律,摸到情绪源头, 主动承担责任,就能够走出混沌,持续成长。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用理性思维来分析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处在工作、生活的最佳状态,把握好节奏,愉快的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