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重读完之后,意犹未尽,那就紧接着学习一下《桃花源诗》吧。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a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shu ji)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u)豆犹古法,衣裳(chang)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逝:离去,即逃至山中。湮:埋没。
这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了桃花源中人的来历,与《桃花源记》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了“商山四皓”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
“商山四皓”的故事出自 《史记·留侯世家》,是指秦末汉初,蛰居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的四个道家隐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u)里先生周术。
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中的四位,因避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退而隐居于商山,年皆八十有余,眉皓发白,后人遂称之为“商山四皓”。
据说汉高祖刘邦曾多次邀请他们出山为官,都遭到拒绝。他们宁愿过着采食灵芝、栖身洞穴的清贫生活。(来源于百度百科)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早晨相互打着招呼一起去干活(致力农耕),天黑了就相跟着一起回家。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菽:豆类。稷:谷类。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靡:没有。暧:遮蔽。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泛指衣服。班:通“斑”,“班白”指须发花白。诣:玩耍。
俎(zu)豆犹古法,衣裳(chang)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节和:节令和顺。成岁:成为一年。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余乐:不尽之乐。于何:为什么,干什么。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早晨相邀一起去耕作,天黑就休息,庄稼按时令生长、收获,没有赋税,没有压迫。
源里人生活和平安宁,儿童纵情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祭祀遵古礼,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反正这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蹑:踩。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既然《桃花源记》中渔人已经“处处志之”,那为何又找不到了呢?《桃花源诗》中给出了答案,原来是因为“淳薄既异源”。
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被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旋复还幽蔽”,转眼就藏起来了。
前面我们也说陶渊明把桃花源中的情景写得有多美好,就说明现实中的生活有多不如人意,是他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世上的“游方士”(一般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因为桃花源是被他理想化了的世界。
《桃花源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而《桃花源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花源的历史状态,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
比如诗人最后说“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意思是希望自己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记》表意有限,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桃花源诗》直接以诗人的口吻叙述,更为灵活自由,但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了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