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青年要有作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而老子恰恰相反,他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无为的重要性。究竟谁对谁错呢?
让我们看一下无为与有为的含义:老子说的无为其实是无心而为,就是不怀着刻意的目的去做事,孔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什么事情;有为就是有所作为,带有明显的目的和意愿。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因为自然而然,所以称之无为;因为生成了天地万物,所以称之无不为。而人的行为应当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要随意妄为,这是人的"无为"。他建议执政者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希望唯一的统治者“圣人”成为众生的楷模,通过无为之事、不言之教让众人悟道向善,国家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善治了。但就现在的社会而言,光凭这样的政策,难以对所有人形成约束力,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对于怀揣私欲存心作乱的人,无为更加不奏效了。庄子发展了老子无为的思想,主张"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去名去谋,无事无知,弃绝有为,由全生保身进入物我两忘、超越生死、与万物为一的境界。道家的无为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像庄子这样弃绝有为的想法更不值得提倡。固然如此,我们也可以发挥无为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把老子无为思想作为个人修养的借鉴,当我们苦苦索求某物而不可得,处于混乱状态时,我们不妨削弱强烈的欲望,不带着刻意的目的做事。这不仅能调整我们的心态,减轻欲望带来的困扰,还能增加成功的几率。对于学业,事业,爱情,友情,都可以遵循这种道理。
儒家对无为和有为也有自己的看法。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他说舜庄严地端坐在王位上,无所作为就把天下治理好了。孔子说的无为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另一层意思是,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但实质不同。儒家所说的是关于领导艺术的无为而治,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无为是抱着积极有为的态度的。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从尊王、君子垂范、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教化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儒家一般主张有为、救世,认为圣王行德治教化于天下,就可以善治国家了。有为的施政理念符合现实的需要,值得代代相传。但对于繁文缛节、繁多的政令、严苛的检查考核、条条框框等过度的“有为”行为,都应该坚决抵制。总之,无论是儒家的无为还是有为,都是秉持积极的心态的。
西汉的《淮南子》对无为做出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要求“因循而举事”,就是因自然之事,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对无为思想消极的一面有所克服。
对于无为更好还是有为更好的争辩,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毕竟每个人对同一词语的含义解读不一样,此无为非彼无为,他们的观点无法作比较。而无为与有为也是相对的概念,我们不必用主观的想法刻意地做这种区分判断。无论是无为还是有为,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人生需要努力拼搏,需要进取的欲望,它们让我们有所作为,这样才有继续生存的动力;焦虑时分,我们不妨削弱强烈的意愿,减少内心的躁动不安,说不定处于放松状态的我们更有可能让事情水到渠成。
所以,人生既需要无为,也需要有为。凡事都要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法则,才不会走向极端,才能让人生合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