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的蓉城绿叶葳蕤,处处洋溢着盛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在这样一个处处萌发着美丽和希望的日子里,教师们带着满腔的热情,怀着共同的期待,开启了名师优课2021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第四天的学习。
相互答疑是促进小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同伴的提问相互答疑的协作式学习是课堂中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加深学习投入的重要实现途径。
姚晶晶老师就学生的现状,做了“如何组织学生基于提问互相答疑?”及“如何引导学生基于答疑深化理解?”的培训。 姚老师认为,生生答疑时应该关注孩子的对话是否同频,应该制定好答疑的规则,还要避免交流互动的形式单一,让个别学生的问题来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卷入学习。
姚晶晶老师还指出,尽管学生通过前一天的自学,以及第二天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等活动对知识点进行了学习,但是学生仍然会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另外,学生的思维比较浅表,认知比较零散,都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因此要引导学生基于答疑深化理解,要通过不同的表征和解题思路,让学生的答疑从单一到多元,从浅表到深刻。
接着,张齐华老师指出在社会化学习中,教学的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高控制下可预设的“教”转化成了高放手下开放式的合作共学,老师往往在深化质疑阶段才会出场进行板书,所以多数老师会有来不及写板书的情况。但是社会化学习全靠问题推进课堂进程,板书是教学的线索,是学生交流的支架。让学生结合板书讲解,使其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协同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如何巧妙地利用好板书?张老师结合自己上课的案例指出:社会化学习的板书可以打破传统模式,要精选内容做好底层骨架,可以提前设计好并可以先上墙,板书不光要呈现方法还要们渗透数学思想。
社会化学习是以学生的问题驱动的课堂,所以往往会有学生提出的问题超纲超标、不可预知的情况。张齐华老师针对这样的现状,分享了“如何应对回答不出的学生提问?”。他指出如果有回答不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刻意回避的方法,让其进入待定区域;发挥同伴的智慧,学会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充分利用学生社会归属感,制作问题墙,让问题进行漂流,让其他组的学生或其他班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互答疑;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多方求助,但是教师应该要主动拓展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提问。
下午2点,张齐华老师为大家做了“如何有效组织过关环节?”和“如何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的培训。
张老师指出组内过关最重要的功能是检测头一天的自学与当天课上的研究是真正的学还是虚假的学的“照妖镜”和“透视镜”,只有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才能及时进行干预。张老师分析了组内过关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并分享了几条相应的解决路径。
张老师还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维度分析了应该如何建立团队的评价制度。他认为,社会化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社会性作用,从以前的个体学习转变为群体学习,从分离学习转变为捆绑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从批评转变为奖励。因此教师可以从之前的“个体评价”转向“团队评价”,可以制作评价量表、日记周评、多元奖励、折线走势图等方式对小组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励学生的小组共学兴趣。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应该弱化成绩,强化成长应,并进行适当的差异性赋能。
最后,姚晶晶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如何与家长、班主任等做好协调?”和“如何借助社会化学习促进专业发展?”的培训。
她提到,若果家长和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对社会化学习的不理解,那么光靠数学老师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很难开展社会化学习的。姚老师分析了家长和其他科任老师存在的顾虑,如“担心孩子承担的任务多会影响学习成绩?”,“社会化学习会不会加重孩子负担?”等问题。姚老师结合这些存在的问题分享了自己及实验教师的一些应对的策略。
姚老师还和参训教师们分享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教育故事,让老师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可以如何借助社会化学习促进自身教育的发展。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师只有不停学习,不停思考,不停实践,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相信在名师的指引下,在各参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晚上7点,参加集训的小学语文班,中学语文班,中学数学班,小学数学班所有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参加由武汉名师优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文艺汇演暨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