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和毫不留情的讽刺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方鸿渐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人生境遇。《围城》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是这样,对职业也是这样,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做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在《围城》一书中,所描绘的尽是每个人被身边的事物诱惑或在其他心志不坚的人的影响下做出种种不堪之事,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三闾大学一篇。在一座所谓的高等学府中,充斥着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表面上师德高尚实则为酒色之徒的伪君子;还有汪处厚等等依附官僚、结党自固的势利小人。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了良心,铸就了一座围城,最后主人公方鸿渐终于在他们的排挤下被围城打败了。
我个人之所以会对《围城》一书有所感触,是因为我从《围城》中看到了现实生活当中的影子。如主角方鸿渐,他决不是一个坏人,我们生活中也总难遇见一个毫无道德坏得掉渣的人,但在诱惑下做出错事的或者意志不坚倒在逆境而无法站起来的很多。以身边的事情为例,生活中的听闻学历造假和方鸿渐伪造学历可谓是“不谋而合”;从某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所谓的“围城”当中。
冲出围城的办法,钱钟书先生没有明说,但他用方鸿渐等人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这些人无法逃出围城,应当是由他们的性格缺陷造成的。就方鸿渐而言,其最大特点就是讲良心,但懦弱。如赵辛楣所说:“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在爱情上他有过自主恋爱的念头,但在父亲的痛骂下顿时“矮了半截”最终只得自我安慰道“哪里有什么爱情,压根儿是生殖冲动”;事业上,他自视甚高,在走出岳父的银行时昂首阔步,仿佛口袋里装着一个银行,在三闾大学时对同僚和上司的下贱行为极为反感,但他不敢抗争,后面一走了之还幻想着会得到挽留,最后终于逃到了孙柔嘉的爱“温柔的网”中,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他自认失败而不敢面对现实,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可谓是极为传神的戏剧性的点睛之笔。这是懦弱的因素。
从另一个方面看,没有追求,或者说是追求不够坚定则是困于围城的另一个因素。这一点比较普遍,从《围城》很多人身上都能体现。如无心学业事业整天混日子还要自我感觉良好的主角方鸿渐,自矜自负空落得镜花水月的苏小姐,如“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哲学家褚慎明,如自我标榜的“新古典主义”大诗人曹元朗等,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然而他们空虚,庸俗,百无聊赖,没有对学业或事业的追求,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围城。
面对生活中的围城应当怎样突破,现在应当已经很清楚了。首先,良知是一个人的本分,但还不够,除了有良知,更要懂得坚持,不能面对有些诱惑则放弃了原则与操守;其次,保持上进心,面对逆境与困难不要改变志向,工作以后依旧不放弃对知识的学习,才不会将时间浪费在混日子上。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对我今天所分享的阅读主题来说,应当是一个极好的诠释。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