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199-200凡二年事
一、纪事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第一场战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至200年十月),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战争背景:东汉末年,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曹操自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豫州、司隶部分。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同年,袁绍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决,势所难免。
双方力量对比: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统治核心——冀州。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前奏: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欲南下进攻许都。决战,一触即发。
战前各方阵营对战争的意见:
袁绍方面:袁绍麾下的监军沮授、别驾田丰劝谏,认为刚出兵一年之久打败公孙瓒,百姓疲敝,仓库无积,宜务农息民。策略是先派使者向天子进献俘虏和战利品,若曹操阻我通达天子之道,就藉口进兵驻守黎阳,逐步经营黄河南面,多造船只,整修器械。然后分派精良骑兵,抄掠对方的边境地区,使其不得安宁,而我得到安逸。这样就可安坐而定天下。”治中别驾审配、谋臣郭图却认为:眼下凭藉袁绍的威势,再加上河朔地区强大的军队,用来讨伐曹操,其势易如反掌。现在不及时攻取,将来就难对付了。沮授怒斥:庙胜之策,岂在强弱!曹操迎天子安宫许都,在天下为“义”,如今我们举兵南向,恃骄凌弱,是在违反义理。“义者无敌,骄者先灭”。况且,曹探法令畅通,士卒精练,决非公孙瓒等人可比也。如今,放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我实在是为袁公感到忧惧!郭图又说:“武王伐纣,不曰不义,何况,出兵是讨伐曹公而非讨伐天子,并不是师出无名!而且,而今以袁公今日之强,将士思奋之际,如果不及时早定大业,实在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袁绍犹豫不决,反听了郭图意见,削弱了沮授军权。
曹操方面: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许都的议臣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壹,虽地广粮丰,适足以为吾奉”。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其他势力:袁绍派遣使者招揽众人,遣使招诱兖州、豫州诸郡。刘表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阴谋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除了阳安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不计张绣杀死长子曹昂、心腹典韦之仇,拜张绣为扬武将军。
战略布署方面:曹操方面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果断放弃分兵把守黄河南岸。从当时形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宣战:曹操杀了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董承,袁绍以此为借口,正式挥军南下,官渡之战正式并打。刘备这时也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州、兖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别驾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令正在进攻白马的郭图、淳于琼率军向西,挺进延津。袁绍听不进沮授“颜良性促,不可独当大任”的劝阻,成就了关羽于“万军丛中直取上将首级”的美譽。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的骑兵不足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挥下令发起攻击,徐晃等人翻身上马,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大大锉伤。
相持: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粮草、军货、财力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沮授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处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
曹操毕竟是人,在极端困难面前,也曾差点崩溃,所幸的是,曹操向来都有从善如流的优点,事实证明,这也最终成就了他。
奇袭:十月,曹操在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袁绍,曹军缺乏粮食。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至此,官渡之战以曹操胜利,袁绍溃败落下帷幕。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后事处理: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此举表明了曹操心胸恢宏大度。
战役意义: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北方再无人能和曹操抗衡。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战争中的三大功臣: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荀彧、荀攸、许攸三人至为关键,有为曹操扭转乾坤之功。虽然三人在官渡之战中都没有封赏的史书记载。
荀攸之功: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轻骑袭白马。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荀攸又在文丑追击曹操之时,献策弃辎重饵敌之计,曹操依计行事,再次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在粮食将尽之时,建议攻击轻敌的韩猛,劫军粮、烧辎重。既补给了粮草,又极大地提振了军心。
荀彧之功: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许攸之功:许攸透漏出乌巢为袁绍囤粮之地,应当速速烧掉袁绍军粮。曹操依计而行,深夜直奔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使袁绍不战自败。所以,许攸是袁绍实际意义上的掘墓人。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鉴记》袁绍虽“为人宽雅,有气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2.关羽灞陵辞曹。
起初,曹操独揽朝权,曾邀刘备一起青梅煮酒,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罢了,袁绍之流是算不上数的”。刘备正吃东西,吓得筷子都掉到了地上。幸好,正遇天上打雷,刘备乘机掩饰,说是雷声太大了,即“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之后,趁曹操派他率军去截击袁术之际,杀死徐州刺史,让关羽镇守下邳,自己率军驻在小沛。曹操的帐下谋士们认为如今袁绍大军压境,不能向再分神向东攻打刘备。曹操从战略眼光看,认为刘备为人中豪杰,宜趁其羽翼未丰时剪除,以绝后患。
半年后,即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亲自率军讨伐刘备,刘备大败而逃,曹操俘虏了他的妻小及关羽。曹操十分赏识关羽,在张辽等人的劝说下,关羽暂归降了曹操,曹操封其为汉寿亭侯。在官渡之战中,关羽以万夫不挡之勇,斩杀了袁绍帐下的名将颜良,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关羽知道刘备已投靠了袁绍,便意欲投奔刘备。曹操虽欣赏关羽为人,但观察关羽,知其无久留之意,派张辽去了解关羽想法,关羽叹息道:“我十分明白曹白待我情厚,但我受刘将军厚恩,已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誓言。我虽最终不会留在这里,但要立功报答曹公后才会离去。”张辽把关羽的话报告给曹操,曹操很佩服他的义气。等到关羽杀死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要走,就加重赏赐。关羽把所有曹操赏赐的东西都封存起来,留下一封信向曹操告辞,去袁绍军中投奔刘备。曹操左右将领要去追赶,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关公封印,挑袍辞曹”桥段。至于“三国演义”中说到关羽在曹操处有12年之久,纯属小说家之言,实际关羽仅在曹营一年多时间。今天的许昌的灞陵公园尚矗立一块“关公挑袍处”石碑,以颂扬关公当年的义气之举。
3.江东“小霸王”孙策之死。
孙策在江东一带统治日益牢固。广陵太守陈登,结合严白虎余党,在孙策向西攻打黄祖时,在孙策后方起事,公元200年初,孙策率军回击陈登,先驻在丹徒,等待粮草。当初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家奴与门客藏在民间,伺机为许贡报仇。孙策喜欢外出打猎,他骑的骏马速度极快,卫士们追不上,结果,孙策中了许贡的门客的埋伏,被箭射中面颊,受伤很重。临死前,孙策把长史张昭等大臣召唤齐,嘱咐他们:中原大乱,要以吴、越人力,据守三江险要,足以坐观成败。一定要全力扶佐我的弟弟孙权。并把孙权叫来,把印绶给孙权佩戴上,对孙权说:“率领江东的人马,征战疆场,与天下英雄相争,你不如我;遴选贤才,任用能臣,使各尽心忠心,保守江东,我不如你。”四月初四,去世,时年二十六岁。真谓是天妒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