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是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最后一课。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本课是运算律的最后一课,应该充分让学生感知运算律的共性,即运算顺序改变但是结果不变。运算律的学习都应该经过四个阶段“观察发现,举出事例,字母表达,迁移应用”,在运算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明确运算律是数与运算的通则和通法。
学习运算律应该设立开放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表达运算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观察实例,总结规律。通过提出“这样的例子有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规律,并给予文字和字母两种表达方式,学生通过不断地抽象就会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断地深入,内化于心。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思维,走向一般。通过提出“如果括号中加数变成三个或者更多,或者加号变成减号,这个规律还存在吗?”的问题,使结论更具一般性,体现数学对一般性的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
2022版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道理怎么讲?因为二年级的学习基础,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3×10表示的是3个10相加或者10个3相加,5×10也是一样。当然最好的是放在情境中进行解释。关键的是如何解释它们两个的和与(3+5)×10的结果一样呢?即让学生的“说理”代替“验证”。顺着教学路径,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还需要再举例子吗?自然不用,因为无论将这里的数换成谁,道理都是一样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个人认为最关键在于“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