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读周史,就会发现大家对周公推崇备至,而对于召公提及的很少。其实从作用而言,武王伐纣推翻殷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周公旦、召公、太公望。他们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但是后世对太公望和周公旦提及的太多,典故也很多,对召公提及却很少,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首先说一下“甘棠遗爱”,这里集中体现了召公的理政思想。
传说,召公每次去民间巡查,都爱在农田附近办理政务。当地的官员要命令老百姓空出房子以供召公休息,并且给召公煮饭,召公总是当即劝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
一次,召公看到附近的山野中生着一颗棠梨树,便坐到树下休息。他从树上采食棠梨果子止渴,满意地赞到:“这株甘棠树太好了,绿荫遮日,果实又香甜美味,农民干农活疲惫了,刚好可以休息和止渴,所以应该好好的珍惜这株树,莫要砍掉它当柴木烧掉。”
召公坐在棠梨树下,处理民间纠纷,他执法如山,努力做到民无冤情,他所管辖的区域政清治明,经济发达,百姓其乐融融,这就是成语“甘棠遗爱”的来历。
这里体现了召公的优秀品质,第一不扰民,不给百姓增加负担;第二通民意,能做换位思考,了解百姓疾苦;第三便民事,只要是方便百姓的做法就要坚持,不搞形式主义;第四解民情,和百姓打成一片,拉进距离了解真实情况;第五想民生,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考虑,以天下为己任。行仁政,召公是践行者,这为燕国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再说“齐燕交恶”,这是有原因的,齐国的创始人是太公望,燕国的创始人是召公看到了吧,两个都是周朝开国元勋。只不过齐国出的贤君多一些,而燕国基本上都处于打酱油的状态而已,燕国还出了一个将王位禅让给臣子的闹剧,差点被齐国灭国。
说到齐燕交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尽管着墨不多,但是我印象深刻,因为这个人太出名了,他叫做苏秦。就是那个号称六国拜相的苏秦,而且还是鬼谷子的门人,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到燕国得到了燕文公重用,可以说燕文公对苏秦有知遇之恩,当然苏秦也回报了燕文公,在齐国手里将燕国的十个城池要了过来,这充分体现了苏秦的论辩之能,特点就是口吐莲花太能说了。他在说服燕文公时就采取了先扬后抑的方法,先把燕文公大大的称颂了一番。而后说到古来的贤君都能听的进去不同的意见,我想您当让不会拒绝我的建议吧?
这里我说点大家不一定都知道的事儿,首先苏秦和燕文公夫人私通,怕被燕文公发现杀害,因此主动要求到齐国去施行反间计。这件事情是被司马迁写到史记里的,显然这是不太光彩的,真正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确实两情相悦因此迫不得已到齐国避难,这显然是假的,因为没把夫人一起带走就不符合常理,况且苏秦是有能力带走夫人的。其二这是燕王的计谋,为苏秦去齐国做卧底实行反间计做宣传,可能性有但不高,这代燕王的能力一般。其三是苏秦为了报答燕文公的知遇之恩,主动献计自毁名誉,施行反间计,弱齐灭齐,我看这才是真相,而不是吃瓜群众说的私通国君夫人呆不下去咯。
苏秦尽管后来被齐国处死,但是目的达到了,齐国和楚国、宋国及其它诸侯国关系恶化,变得孤立起来,为后来燕国伐齐创造了条件。
到了燕昭王时期,燕国总算迎来了除召公外的另外一位明主。为了复仇雪耻,他广纳天下贤者,乐毅自魏国来投,邹衍自齐国来投,剧辛自赵国来投,天下名士因燕昭王争相投奔燕国。
这里有名有姓的豪杰有四位,第一个是乐毅,这位就不用介绍了吧!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指的就是这个乐毅。他带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了当时威震天下的齐国,连下七十多城,差一点就把齐国灭国了。
第二位叫邹衍,这个人看过《寻秦记》的人应该都不陌生,他是琴清的师傅,算是个伟大的科学家。阴阳五行学派代表人物,他到燕国帮助燕昭王发展生产,是国家逐步变得强盛起来。
第三位叫剧辛,这位原来是赵国人,法家代表,曾服侍过赵武灵王,能文能武,和邹衍一起游说诸侯联合反齐,又和乐毅一起伐齐,差点令齐国灭国。
第四位叫郭隗,这位是燕国人,燕昭王的老师,他给燕昭王献策,招揽天下能人志士,让燕昭王尊敬自己,为自己修建宫殿,赢得了贤名,天下能人争相来投,燕国变得强大起来,郭隗功不可没。
四位人杰加上一位明君,如果不是燕昭王早逝,恐怕齐国就真的亡国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