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问于岐伯曰:人身阴阳分于气血,《内经》详之矣。请问其余。
岐伯曰:气血之要,在气血有余不足而已。气有余则阳旺阴消,血不足则阴旺阳消。
雷公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
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
阴旺阳消者,当补其气。
阳旺阴消者,宜泻其气;
阴旺阳消者,宜泻其血。
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雷公曰:
补血则阴旺阳消,不必再泻其气;
补气则阳旺阴消,不必重泻其血也。
岐伯曰:
补血以生阴者,言其常补阴也;
泻气以益阴者,言其暂泻阳也。
补气以助阳者,言其常补阳也;
泻血以救阳者,言其暂泻阴也。
故新病可泻,久病不可轻泻也;
久病宜补,新病不可纯补也。
雷公曰:治血必当理气乎?
岐伯曰:治气亦宜理血也。气无形,血有形,无形生有形者,变也;有形生无形者,常也。
雷公曰:何谓也?
岐伯曰:
变治急,常治缓。
势急不可缓,亟补气以生血;
势缓不可急,徐补血以生气。
雷公曰:其故何也。
岐伯曰:
气血两相生长,非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也。
第气生血者,其效速;
血生气者,其功迟。
宜急而亟者,治失血之骤也;
宜缓而徐者,治失血之后也。
气生血则血得气而安,无忧其沸腾也;
血生气则气得血而润,无虞其干燥也。
苟血失补血则气且脱矣。
血安补气则血反动矣。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气血俱可补也,当于补中寻其原,不可一味呆补为妙。
文始道 智者正道 文始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