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阅读策略”?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的,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阅读策略”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却是近几年才在统编教材中明确地提出,并且安排在不同年级的一些单元里,我们把这些单元叫做策略单元。策略单元课文的教学在方法和侧重点上是不同于普通课文的。本周,恰好教学了四年级第二单元的“提问”策略单元,今天也来谈谈“阅读策略”这个概念,因为我觉得围绕这个“概念”我们老师其实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糊涂账。
“阅读策略”到底包含哪些策略?
专家对“阅读策略”的定义一大堆,也不知道哪个是权威。
阅读策略其实是“舶来品”,是“洋概念”,是随着译著的引进才进入我国语文学科的话语体系的。因为学者自己翻译自己的,也没有学术机构规范概念,好多“阅读策略”被翻译成不同称呼。
例如“图像化”,也被翻译成“视觉化”;例如“推理”,也被翻译成“推断、推论”;例如“综合”,也被翻译成“统整、整合信息、概括”;例如“联结”,也被翻译成“连结、启动背景知识、既有知识和经验运用”。
统编教材的编者经过比对之后,选定一种称呼,梳理出常用的八种阅读策略:预测、联结、提问、推断、图像化、确定重点、质疑释疑、综合。这些策略分散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单元中,训练目标是立体的、阶梯式发展的。
阅读策略怎么来的?
七十年代,西方一些阅读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心理实验,提炼出了阅读策略,通过观察、访谈又发现这些阅读策略被优秀读者普遍使用,通过实验性教学还发现这些阅读策略对发展学生理解能力确实有效。
说重点:“阅读策略”来源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它对发展学生思维有效。
现在市面上一些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阅读法x宣传,例如剥洋葱阅读法、金字塔阅读法……这些算不算“阅读策略”呢?当然不算。这只能算个人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而不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特定概念,上面提到的八种阅读策略,是从各种实验中提炼出来的的,是按“重要性”经过排序选择的,是学界达成共识的,是经过几十年实践得到广泛认同的。
阅读策略的特点是什么?
1.阅读策略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会用到。
“预测、联结、提问、推断、图像化、综合”这些阅读策略,优秀读者普遍在使用,那么,普通人用不用呢?也用。你难以举出一个反例,说一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不涉及上述这八个阅读策略,普通人只是用得不频繁不熟练效果不理想罢了。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平时给学生说的“划重点、批注、写提纲,写读后感”等就算不上阅读策略,因为我们轻易就可以举出反例,阅读时不批注不写提纲不写读后感的优秀阅读者多的是。
“划重点、批注、写提纲,写读后感”算什么呢?算阅读技能。我们常说的“朗读、默读、泛读、精读、速读、跳读、通读和略读”等,更多的是在指导技术层面的,所以也算不上“阅读策略”,有人把这些也称为“阅读技能”,也有人把这些归纳为“阅读方式”。
当然,“阅读技能”“阅读方式”并不比“阅读策略”矮一头,也有推广、教学的价值。只是作为教师,分清楚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式,就会在策略单元准确地把握教学重心。
2.“阅读策略”带有明确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当读者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才需要策略,策略才有用。我们为什么要预测?因为想早一点知道文本后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图像化?因为想更好理解文本。为什么要提问?因为想更精准更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为什么要“综合”?因为想所读文本对自己产生意义。
我们为了解决问题、达成目的,所以要运用阅读策略,我们在运用阅读策略的时候,可能会用到多种思维方法。所以又回到前面说的,“阅读策略”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确有效。
阅读策略值不值得教呢?
“阅读策略”来源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它对发展学生思维有效。当然值得教!但是,有许多人对“阅读策略”教学很不屑的,原因大概有三点:
1.长期迷恋知识修辞(因为这些要考),忽视思维带来的惯性思维;
2.语文本位思想(阅读策略不好操作,短时间看不到效果);
3.阅读策略很难考试(将来不一定,策略影响思维,思维决定高度高考)。
说了这么多,“阅读策略”怎么教效果更好一些,那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了!
参考文献:蒋军晶《阅读策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