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译文】
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要到儿孙辈才能盖棺定论。宋昭公无道被杀,他的子孙哪里还有立足之地?可是,宋国武氏族人以昭公儿子的旗号作乱,虽然没成功,却动摇民心,震荡国势,经历三四年之后,才平定下来。假设宋国人真的仇恨昭公,又怎会这样?那个宋昭公凭什么仍有民心拥护?国君是天,百姓对于国君的忠心,有天然不可解的成分。宋昭公即使无道,但是,曾经当过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自然就有很牢固的感情。前期的怨恨难道是百姓的真心吗?过度的杀伐导致怨恨,过度的刑罚导致怨恨,过度的游猎导致怨恨,过度的享乐导致怨恨,等到宋昭公被杀之后,杀伐停止,刑具腐朽,游猎没了,享乐没了,过去的怨恨也随之烟消云散。寒冰化了变成水,灰尘没了镜子亮,云彩散了月亮明,怨恨去了思念来。宋国的百姓最初被折磨的又怕又恨非常凄惨,回想过去的君臣之义,看到宋昭公儿子可怜巴巴的,就兴起了怜悯之心。所以,那些奸滑的人利用这个来发动政变,仍然能够误导百姓。这才是百姓最初的本心啊。
可惜的是,怨恨在活着的时候,思念在死去以后。宋昭公见到的是百姓的怨恨,而来不及见到百姓的思念,这就是他为什么被杀时无人救助的原因。大家不懂得百姓的心从来就没有忘记昭公,只是被昭公的残酷暴虐压制了,来不及思念他罢了。假设宋昭公生前能够悔悟,痛改前非,那么,百姓就能够把对他死后的思念变成生前的追随了。过去的猫头鹰就变成凤凰了,过去的野草就变成人参了,过去的刑具就变成案几了,过去的仇敌就变成亲戚了。改过向善的大门,翻手就可以打开;邦国大治的道路,抬脚就可以踏进。何苦伸着脖子等死,还说自己没有办法呢?宋昭公死前的状况,真是太愚昧了!
《东莱博议·宋昭公子武氏族》
是非善恶之辨,至于子孙而后定;宋昭公之无道,其子孙者岂有措足之地哉?然武氏道昭公子而为乱,虽不克成,然摇民心、荡国势,凡三四年而后已。使宋人果憾昭公,安能至此?彼昭公果何以得此于民哉?
君天也,民之于君固有不可解于心者。昭公虽无道,然尝托在君位矣,君民之间,盖自有不胶漆而固者,前日之怨岂民之本心哉?鈇焉钺焉则怨,桁焉槢焉则怨,畋焉游焉则怨,台焉囿焉则怨,至于身没之后,鈇钺敝、桁槢朽、畋游弛、台囿荒,前日之怨窅然空然,堕于渺茫漫不见踪迹。
冰泮则水生,尘尽则鉴彻,云散则月明,怨去则思来,斯民始怵惕凄惨,追惟畴昔君臣之义,见其遗嗣恻怛兴怜,故奸宄乘之犹足疑误群听,此真民之本心也。惜乎怨在身前,思在身后。昭公亲当今日之怨,而不及待他日之思,此其所以履危亡而莫救欤!抑不知民心本未尝忘昭公,特夺于残虐不暇思耳。使昭公奋发悔悟,改前之为,则民将移其身后之思于身前,向之鸱鸮皆鸾凤也;向之堇葛,皆参术也;向之砧质,皆几席也;向之仇敌,皆姻娅也。迁善之门,翻手可辟,适治之路,举足可登。乃延颈待毙,自谓无策,愚矣哉!
【附评】
王济之曰:从本心揭出君民一体,凄然欲哭,可补性善注疏。朱字绿曰:揭出民之本心四字,为一篇张本,说得可敬可泣。尤妙“怨云则思来”一句作通篇筋脉,文无定见,何须道只字?
附:《宋昭公子武氏族》
鲁文公十六年,宋人弑其君杵臼,君无道也。十八年,宋武氏之道,道昭公子,将奉司城须以作乱。十二月,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遂出武穆之族。宣公三年,武氏之族,以曹师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