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共读的第一讲是“相信的力量”,一开始有些许疑惑,陈老师围绕“相信”与“刻意练习”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渐渐明白这一讲标题背后的含义,我们只有相信技术给课堂带来改变,教学中进行刻意地练习,并保持一份对教学创新的热情,才能达到教学与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带着这份信任,我开始读王博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40讲,这一讲围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这三个教学心法展开,我们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教学,改变观念,改变教学形态,以生为本,把时间和生成交给学生,设计好问题导向,才能产生思维碰撞,学的深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回想我的课堂教学,在备课时我很经常使用“蒙层擦除”这个小功能,当时的我认为我已经关注学生的生成了,没细想其本质还是变相向学生传输自己的观点。以生为本的课堂,我们应努力创造“高认知高参与”的好问题,好任务,才能让学生不断的“创造”课堂上的好教材,使老师有余裕进一步挖掘与拓展学生内在思维,深化他们的内在思考与学习。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改变教学顺序,把问题前置,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独立思考,在与他人对话,对比后,自我修正等等,老师就只要适时引导,倾听学生的思路,进行深入提问。王博士还向我们介绍了课堂转型三大路径:调动思考力的高效课堂、建立合作意识的团队合作学习课堂和任务驱动的学生中心课堂。教师要想从讲述式教学转换成学生中心的课堂,就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学习,我们常常因为不放心而喋喋不休,不愿放手。学生中心的课堂,初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养成学习习惯和同伴互相的方式后,教师放手,巡视观察,从旁辅导,同时借助技术实现课堂转型。
结束第一模块的共读,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有改变教学理念,才能坚定地沿着课堂转型的有效路径,去改进每一节课,去实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