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不少的家长都会这样说自己的孩子:
我的孩子学习和记忆力都很好,学起来也挺快,但是就是懒得学、懒得动手、懒得思考,如果能勤快一点,可能还会学更多的东西……
我的孩子压根就不是学习这块料,学什么都得教好几遍,教了就忘,忘了又教还是记不住,反反复复我都想放弃了,怎么就这么笨呢?看看谁家的孩子,学东西真的很快。笨一点也没关系,但还不勤快也懒得去学,这样让我真的很发愁。
以上这两种场景,大家是否经常挂在嘴边,说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孩子“笨”和“懒”的问题。
这两个词是一个动态、不确定性的,可能暂时能反映一个孩子目前的状态和表现,但绝不能对孩子进行人格的定义和“标签化”,如果直接去定义一个孩子:你就是一个笨蛋,你就是一个懒汉。这样直接就给孩子贴标签了。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一个工作日,早上送儿子去学校,天气有些冷,换成了厚的被褥一起打包领着去学校,由于被褥太重,我拎着送到学校楼上,到了教室门口,老师很热情的上来和我打招呼,可能不知道说点什么,随口以开玩笑的形式说:“你家的孩子学习记忆力都特别的快,就是有一些懒了……”
此时孩子正在把书包放在地上,从书包里往外掏作业,因为现在马上进入幼小衔接,开始练习写作业,每天上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交作业,因为老师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孩子在场让我有些措不及防,感觉不适合场合,可以私底下背着孩子和我说,如果孩子听到了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和感受。
送完孩子回到家,我立马给老师进行的沟通,因为这个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如果长时间说一个孩子笨或者说一个孩子懒,很可能孩子也会“对号入座”,他本能的觉得我就比别人“笨”,学东西本身能记住的,他也觉得不应该记住,因为记不住才能体现老师说的“对”,如果记住了证明老师说错了,他会使劲往老师说的这句话上去靠,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总会活成父母口中的样子”的原因。
因为孩子在没有正确的建立三观前,内心非常的单纯纯洁,思想也特别的简单,说什么就信什么,他会很单纯的相信老师和家长。
有些家长也很容易把孩子学习成绩没考好,归结成粗心大意。或者平时比较懒,没有刻苦练习。
说的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合理的给自己找到一个借口和理由:
我很“聪明”,我很“优秀”,为什么学习不好?就是因为我平时懒,没有多看书。
他会把学习成绩差进行“合理化”,没有任何的改进和反思,反而觉得我就是天才,只不过就是懒一些。
多给孩子一些正向积极鼓励的词汇,少给孩子一些否定打击的词汇。
相信孩子,孩子才能创造出奇迹,而不是等孩子创造出奇迹,我们再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