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部首分篇梳理第六(上)

《说文解字》部首分篇梳理第六(上)

关于这一篇,我在《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规律一文中曾指出:今本《说文》所属的第六篇,很可能出现篇次错乱,应归类于五行篇,而真正的第六篇,应是今本《说文》所属的第十二篇。

之前分析,第六篇大致与独立空间相关,所以,「𠃉」、「不」或者该归到第五篇。然而《说文》认为「不」为「至」的反写,加上《说文》认为「𠃉」为玄鸟。所以《说文》原版「𠃉」、「不」、「至」三部肯定属于同一篇(然而此三部,《说文》或许都没解析正确)。

因此,「桀」部为第五篇的末部基本可以肯定。或许正因为如此,徐铉在重新整理《说文》时,认为「桀」部与「𠃉」、「不」、「至」等部没有明显的构形关联,反而与五行之木篇关联紧密,于是将两篇的次序混乱了。

𠃉/

该部所属字只有「孔」和「乳」:

若许慎得见两字的甲金文,估计就不会将两字的右部解为玄鸟。

「孔」字的右部,由小孩囟门所留的长辫子所化,「孔」字本义为囟门,某种程度是「囟」字的异体。引申为小洞。

古文「乳」字右部,很可能是「乃」字的反写:

象形,构形为只开花不结果(华而不实,挂果失败,下图红框):

古文字(特别是金文)上部的倒三角状构形,就是没发育起来的幼瓜。

「至」,从反矢从一:

其构形本义为到达。构件「一」在此处从地平线构形引申地面。甲骨文中有上下反写的构形(红框处),更加能明确从矢从一。

「至」可引申“上限”“边界”一类表示界线的含义。该含义正是独立空间所包含的基本属性。

西

東和西现在表示方位是很明确的事,然而,造字最初为何以这两字表示方位,其甲骨文含义是什么?弄清楚这个,或许某个角度能判断仓颉造字的传说是否就是在关中发生。

篆文的東西两字,已经与甲骨文相去甚远,《说文》依构形附会方位,实在有点牵强,特别是「東」字,日在木中,最多表示太阳接近地平线,然而早晨与傍晚都能在这个位置。

由于地球自转是东西向的,对古代的人来说,东西方向同纬度的迁徙,要比南北向的迁徙更容易适应。因为冷热干湿状况来说,东西向的变化是渐变的,而南北向的迁徙,距离稍远,那就是突变,对生存能力比较弱的古代人来说,那等于是换了个世界,稍不小心可能灭族。

因此,东西向的表达,很可能是一组相对而又属性相近(甚至一致)的存在。

那么我们来看看「東」字最初是什么:

光是「東」字的构形,还是不太好判断,但参考相关字「重」,结论就很明显了:

「東」的甲骨文,很肯定就表示行囊。但为何这种构形能表示行囊呢,其实物大致怎么回事?

根据上图的金文构形,我们能判断那是一种类似圆灯笼形状的,由輮制(輮以为轮)木(竹)棍与绳索组成的容器。如此,则「東」字的造字时间,肯定早于金属工具普及(最可能是东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因为一般认为,青铜制造技术是西方向东方传播的。)

我们文明的起源地,一般认为是河洛地区(关中或河南的河洛),该争议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位于大致北纬34度到36度间,而该纬度区域,还有一条东亚地区的重要分界线:游牧-农耕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而中原地区的人通过该分界线往西,唯一的出口只有一个,那就是陇西-河西走廊(燕山缺口严重绕路,不算向西,算向北):

这条分界线的出口位置,刚好在关中地区的西部(也是秦长城的西端)。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自然条件下,关中地区西方是纯游牧,而东方则是纯农业,而关中自身,则是以畜牧为辅的农业。

游牧地区的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基本没有树木(都是草原)。而前面分析,「東」是竹木制成的行囊,那么「西」有没有可能是游牧地区特有材料制成的行囊呢?

很明显,牧民携带大量的物品上路,最低成本的办法(石器时代或许是唯一办法),就是羊毛毯(贵重的或许用羊皮)包裹后用绳子打包,然后用马(或骆驼)驮:

到春秋战国,由于诸侯混战,交通隔绝,「西」字开始分化:行囊构形上部添加木质挂钩,该构件最后演化为「西」的上部(下图黄圈),另一分化结构就是篆文「西」,也就是鸟巢构形:

当然,估计不少人认为开口状的甲骨文「西」为鸟巢,然而其横竖交织的构形,更像是人造物,而非鸟窝的交织状。

无论「西」表示“行囊”还是“鸟窝”,都是某种独立空间,正合之前分析的第六篇之主旨。

鹵*

单看「鹵(卤)」字构形演变,不好判断其构形含义,但有个以「卤」为构件的字能给我们提供帮助,那就是「鹽」字:

「鹽」是什么我们都很清楚,综合「鹽」字的金文与篆文,「鹽」字的构形,大致就是加水溶解盐湖带杂质的盐块,然后等待高纯度的食盐随水分蒸发而析出。

那么「鹵」字从“四点”从西的构形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皮囊里盛满从结晶盐湖采得的天然结晶盐块。那么「鹵」字最初含义就是西方来的天然结晶盐。

从天然结晶盐杂质含量多的特点来说,「鹵」字简化为卤,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卤」作为为「西」的异体,表示行囊。而鹽(盐)是每日必需品,古人出门在外,盐是是一定要带的。所以用「卤」指代鹽(盐)。也算说得通。

鹽*

见上,「鹵」字含义搞清楚,那么「鹽」至少可以使用异体「𪉟 」作为常用构形 。

「鹵」和「鹽」该入「西」部

象形,独扇的门(門)。

象形,双扇的门。「門」简化为门,似乎也还能接受,因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都改成高门大户,门中有门也不鲜见。这些富足的人(夜里)在门口留个长明灯成为常态,所以异体「门」就出现了。而现代社会,独扇门更成为商品房的常态,而感应灯更是开始普及。因此「門」简化为「门」更符合社会现状。

门和户,都是独立空间(房间,“六”)的出入口,

象形。听力范围为一个有限空间,是以归于该篇。

𦣞

该部在甲骨文中作为「姬」字的构件存在:

关于「𦣞」部,于省吾認為象梳篦之形,是「䇫」的初文。本義是疏理頭髮的梳。

《说文》将该部归于此篇,疑似因与「耳」字构形接近。

若从「姬」字出发去理解,「姬」为成年女子(及笄)。则「𦣞」为「笄」的异体,是女子成人(独立)的标志。如此,「𦣞」归于该篇也属当然(独立空间之属性,独立)。

象形。「手」字归于该篇,估计因为房间(独立空间)由双手打造。

𠦬

该部为「脊」字的上部构件:

「𠦬」与「脊」其实互为异体。

脊及其相连的肋骨,撑起一个独立空间,柔软的五脏得以容身其中而不下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099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7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29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70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27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35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37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9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30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1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49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1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0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06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04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