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 人们意识到不同个体在智力方面存在差异。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讨论过类似的一些差异。许多关于智力本质的早期理论都涉及下面三个主题: (1)学习的能力; (2) 个体获得的所有知识; (3)成功适应新情境和一般环境的能力。近期对智力的界定则涵盖了,上述三个主题,并强调了高级思维过程,即“有能力进行演绎与归纳推理、抽象思维,使用类比以及整合信息,并能将上述能力应用到新的维度”。不过,关于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还是由多种独立的能力组成的,一直存在争议。
所有的智力测验分数间均存在中度或高度相关,这种一致性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说是智力心理学研究中最著名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持续稳定的内在相关的存在,一些心理学 家认为智力是一种一般能力,会影响到个体在所有认知任务上的表现,从解决数学问题到诗歌赏析, 再到完成历史论文。那么究竟该如何解释这一结果呢? 查尔斯·斯皮尔曼认为心理能量,他称之为g因素,在任何智力测验中都会用到;但除了这种一般能力, 这些智力测验同时还需要一些特殊能力。 因此,完成任何智力任务都必须运用g因素以及与特定任务相关的能力。如今,心理学家一般都赞同:我们可以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算出认知测验中的共同因素(g因素), 但这种计算所得的因素只是一般能力的指标或测量结果,仅仅有一智力的总体数学指标,这对理解智力这一人类特有的能力并没有多大帮助: g因素这一概念似乎没有太多的解释力。
雷蒙德·卡特尔提出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则能提供更好的解释。流体智力指心理效率和推理能力。流体智力的神经生理基础可能与大脑容量的变化、髓鞘化(神经纤维被脂质包裹,让加工过程变得更快)、多巴胺受体的密度或大脑前额叶的加工能力有关,其中大脑前额叶的加工能力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等。工作记忆是大脑机能的一个方面,我们将在第8章中进行介绍。流体智力,这部分智力会随着大脑的发展而上升,到青年期(22岁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随着年龄逐渐下降。流体智力对疾病非常敏感,也容易受到损害。
相反,晶体智力是指在特定文化情境中应用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类似于Kazazawa在其智力的定义中提到的“应用到新维度”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持续增长,因为它包括已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如阅读、了解事实以及如何搭出租车、缝制棉被、设计关于诗歌中象征手法的教学单元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运用流体智力,并以此发展出自己的晶体智力; 但生活中许多任务的解决,如数学推理, 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现在被人们最广为接受的一种心理测量观点是:智力就像自我概念一样存在很多方面,是不同层次的能力体系。体系的顶端是一般能力,下面是特殊能力。John Carroll (1997) 认为,智力包含一一种一般能力、 几种广泛能力(如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学习与记忆、视觉与听觉的感知能力、加工速度等)和70多种特殊能力,如语言发展、记忆广度、简单反应时等。一般能力可能与前额叶的成熟及其功能有关,特殊能力可能与大脑的其他部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