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完《跳水》,我一直在想,这份设计还可以怎么改,但始终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紧接着又有上课任务,就下先选了惠敏设计的《田忌赛马》,在看完设计和PPT,立马打了退堂鼓——实在不知道怎么让学生能把思维给说清楚。
于是,再选择和胖莹备课《自相矛盾》,几轮下来,设计基本确定,但两个人都觉的,这份设计,太朴实无华了。
而当看完天津团队关于五年级下册“思维的火花”这一单元的整体解读和单元的课例片段后,觉得,不是课无提升的空间,是我的思维太局限了,对“思维”的理解也太浅薄了。
天津团队中,《自相矛盾》一课,由讲述故事引入,聚焦楚人和围观者的话,提出讨论问题一:楚人和围观者各是怎么想的,选择其中一个人的思维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展示,生生质疑、问答,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到楚人自己思维的相抵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二:矛和盾是否可以同时存在。整节课,学生既走进了文本,真正化身文中人,来探索其思维过程,又跳出文本,联系生活,拓展思考。
《田忌赛马》一课,问题一:田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孙膑是怎样考虑的。问题二:化身孙膑,向齐王说一说赢的过程。问题三:谁是真正的赢家。三个任务引导着学生从文本零散的找到原因,到整合信息、理清思维,有条理的表达,再到思维提升,分析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真正做到了用文本学习专家思维,而非在文本中习得专家结论。
《跳水》一课,先聚焦危机时刻 ,说说横木上的孩子还有生还的可能吗?再让船长出场,说说办法好在哪里,最后聚焦船长的经验丰富都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在有理有据的表达中真正体会到危急时刻的惊心动魄,感受到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命令中的大智慧,更加明白这种大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是大量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中积累下来的。
三节课,简洁而又深入挖掘的任务设计,抛出问题——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生生交流——得出结论的课堂环节,有理有据的表达要求,都彰显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都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反观我的课堂,《自相矛盾》为何设计的毫无新意,因为我还停留在文言文的常规教学上,语文要素的培养与落实还不深入我心。因为我在读教材时,知识批判性的去指出楚人思维的错误,而没有站在楚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维错误。未溯其根源,就不能真正的去了解他错在何处,那得到的还是专家结论。《田忌赛马》无从下手是自己都不曾经历孙膑思维的探索,如何引导孩子去探索人物思维呢?《跳水》一课自己再熟悉不过,但对其中危机时刻的感知,自己仅仅用读来感受危机时刻的惊心动魄,却不曾让学生真正感知如何惊心动魄。因为在自己的思维中,读到这些文字,已经能自然而然感受到孩子处境危险了,所以忽略了学生的感知。也就是将自己的已知变成了学生的已知。而处境的危险是后文船长智慧以及决策正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衬托,这里没做好,如何让学生深入感知。
总之,对照思考,对课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天津团队对于思维的训练,紧紧抓住:有理有据的表达来串联整个教学,最后的达成也是显而易见。其次,任务的设计,思考面太窄,一问就可以得出的答案,探讨性不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用不大。第三,不敢放手,生怕学生不会,导致,学生思考不充分、不深入,扶着学生走,看似到达了终点 ,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太大提升。
所以,多读书、多观课、多学习,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