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一本新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1980
乔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
为什么想起来读这本书呢?之前读的关于科学创新的的书里谈到了隐喻是帮人辨别并进而跳出思维框架的有效工具(2021-11-07Innovation generation: making metaphors to jump outside of constraining cognitive frames - 简书 (jianshu.com))。而类比是产生创新想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2021-11-20Analogy is at the heart of generat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 简书 (jianshu.com))。
隐喻和类比分别是什么呢?“争论是战争”,这是隐喻;“树是鸟的后院”则是类比(Mental Leaps, by Keith J. Holyoak and Paul Thagard, 1995)。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概念去解构,解释另一种概念;类比则是发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进行平行比较。这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需要发掘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似点。
一般人会简单的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但实际上,隐喻已经深深的烙入人们的认知当中,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思维方式。比如时间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当我们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隐喻在认知上的意义更为凸显。比如,大脑中的神经元就好比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之正常运转。
隐喻存在凸显某一方面,同时隐去其它方面的特点。回到“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上,它只强调了争论中斗争的一面,却忽略了争论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达成共识这一方面。类比则是尽可能的罗列所有相似的方面。
所以,换一个隐喻就可以帮助人换一套认知框架,从而跳脱单一认知框架的局限性,进而启发突破性的创新(比较“癌症是战争”和“癌症是邻居”所启发的完全不同的治疗策略);类比则有助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十分隐微的联系,进而启发突发奇想式的创新(阿基米德洗澡启发判断金属成分的方法),或通过巧妙的组合带来的创新(Shultz将多巴胺的编码特性和心理学上的学习理论相结合)。
直觉判断,类比启发的创新在科学史上应该更为常见。或许,我更应该花功夫去读Mental Leaps或者《表象与本质》(Surfaces and Essences: analogy as the fuel and fire of thinking, 2013, by Douglas Hofstadter and Emmanuel S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