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说起水调歌头最出名的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正是写给苏辙的,那时候,两兄弟各自为官,已经6年没见了,苏轼在密州的中秋夜思念自己的弟弟所作。
也许是感动天地,第二年在分别七年后他们终于在苏轼调任徐州太守时,见了面,而这首词就是苏辙和哥哥的词,如果苏轼是活泼生动的,那苏辙就是沉稳内敛的。
他们性格如此不同,感情却特别的好,不是一般的好,宋史里说他们的感情亘古罕见。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以为自己要杀头,临终遗言是来生还想跟苏辙做兄弟,而苏辙更是宁愿不做官保哥哥一命。
我想大概是他们在精神上是高度相通的,如果说是从小一起读书积累下的,有这方面因素,可别人家兄弟也是一起读书长大啊。而且二十几岁开始做官便分离,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经历都没有让他们彼此生一点嫌隙。这是亲情加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