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暴力沟通”。
暴力是什么?杀人放火骂街等暴力行为吗?不! “语言的暴力”更容易给我们亲密的人带来伤害。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也许会颠覆你之前所有的观点和想法。它至少让人们明白一点:你所认为的事情,不一定准确。你认为的事情,经过大脑打工,添油加醋,已经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也许离事实已很远。
你不信?要不然我们先看下面这首诗吧,我想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鲁思·贝本梅尔
小到生活中的点滴冲突,大到社会上的各种事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无一不例外是因为“暴力沟通”导致的。你有没有在丈夫说“你真是个麻烦的女人,真是个唠叨的女人”时心情不爽郁闷不已?你有没有在妻子说“你就是这么不负责任,就是自私”时,如五雷轰顶般想跳起来?你有没有在父母唠叨你这么大了还不让人省心时,依然想和父母对着干?你有没有对孩子有过烦恼和愤怒的时刻?
作者卢森堡博士把“非暴力语言”归结为“爱的语言”。意即,当我们对亲爱的人说话时,记得要说“爱的语言”,不要“暴力沟通”。他说:“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在旅游景区,游客留下了很多垃圾。我们不知不觉会这样发出感慨:“中国人的素质真差啊!” 还记得香港街头的“便溺”事件吗?后升级成暴力冲突警察介入,香港的各大媒体出现”内地人素质差,香港街头当众便溺“等字眼。后当深入调查时,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中国人素质差“”内地人素质差“,这都是主观评判。如果改成“旅游景区有很多垃圾”,”有一个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也许群众会更感兴趣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去的新闻再慢慢浮现事实的真相,新闻的热度依然会很高。
评判多了、深了,就会形成”成见“,国外人眼中的”中国人“,香港人眼中的”内地人“均是此。如此带着评判的眼光去与别人相处,怎么可能友好和谐呢?
对亲密的人也是如此。越是在乎和亲近的人,越同意形成不客观的评论。
小学家长淼妈每天早上对小淼说的最多的便是:“快点啊,加油,要迟到啦!你怎么总是这么慢”——回想一下,“要迟到啦”,这是我的评判还是事实? 很显然,是我自己臆想出来的评判,事实是,我只需告诉她:”现在已经7:40了哟。“孩子自然能明白,时间是不等人的,已经7:40了,再不加快速度,就真的要迟到了!而”你总是这么慢“,显然对孩子没有任何说服力。她会在下次吃饭比我快时说:”看,我都吃好了,你怎么那么慢?“
一个朋友对我说:”他总是打游戏,不管孩子,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事实上,她是因为心存不满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从而得出评判。而实际上,如果她对丈夫说:”我看到你在打游戏,我现在需要你帮我照顾孩子,我觉得很累。“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拒绝吧。
“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一个进球”和“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这两句话,哪一句更客观些呢?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下表便于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说出观察的真实情况,而不要评判!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意识到是否已加了主观臆断呢?当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描述完以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1,问三遍“这是真的吗?”
2,如果是真的,请举出2个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可论证的例子。
3,将描述写一遍,看看那些形容词可以去掉。
尽量不用“总是”、“从来”、“从不”这样的词。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很容易就用以上的词语,“你从来都不知道关心我”“你总是喜欢喝酒”“你从不关心孩子学习”,可是,这样的沟通除了引发冲突,别无他用!
从今天开始,不妨只陈述事实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别再妄加评判。也许,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同事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会更加和谐的。
End
后记:《非暴力沟通》这 本书是我参加坚持星球行书营的第二月的书目。在行书营,有四位优秀导师带领我们阅读经典书籍片段,书籍也是经典至极!感谢老师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