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以具体的结果作为目标,根据这些结果相应地进行逆向设计。但是“所有的学习目标差异性由目标的性质所确定,即由目标的具体表述,以及时对教学和评估的意义所决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既定的目标、理解、基本问题、知识和技能。
“所确定的目标,指的是正式的、长期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需要指导、实践与训练,学生在技能上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老师忽视了技能在长期绩效中的核心位置。在课堂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思想实践、训练以及反馈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运用到新的问题或者情境中。
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功能,导学,导教,导测量。首先是导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其次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然后是导测量: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背书,但背书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甚至不一定是必要条件。让学生背书会背了又怎么样呢,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而且能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图式。布置学生去做PPT,学生做了,就表示ta会做演讲了吗?开展小组讨论,大家都讨论了,就表示ta会讨论了吗?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其实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有时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有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站在老师那边的时候,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灌输知识,不要做无意义的活动,站在学生那边的时候,要常常问自己,是知道了还是理解了,能运用了吗?能举一反三了吗?还有就是,公司领导和老师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如果能遇到一个像老师一样带着你走的领导是幸运。
二、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大多是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列出教学目标。首先是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灌输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而是要学会使用教材,进而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来协助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是学情,教师要清楚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并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并理解他们需要达到的水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和参与,相信“较高的、挑战性的、适当的期望是提升学生表现的强力影响因素之一”。
但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学情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要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只有从结果出发,教师才能找到设计的源头。所以,“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逆向预设可以帮助教师以更谨慎、更理性的态度思考预期结果。确定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已经能做什么,甚而能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的。 真正决定课堂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学生一旦发现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就会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而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及时反馈与评估,要让学生敢于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展示学习成果。当学生主动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生学习的课堂。
而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