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亮点:
1、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机会,并遵循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
在探索环节,使用了小木球、小立方体、多面体、圆柱、六棱柱来进行实验。实验前,请学生先猜测物体的运动形式,再进行实验(每种物体重复3次);在拓展环节,请学生猜测了提高斜面高度后的情况后,提供了时间让学生继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因为实验比较充分 ,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问题一个接一个:“竖着放会怎样?如果斜面更粗糙又会怎样?”在让他们改变摆放方式在光滑木板上进行了测试之后,正好提供的实验材料木板正好一面光滑一面粗糙,于是我趁机让学生先猜测会有什么不同之后请他们自己把木板翻一面来动手实验验证猜想。这个临时增加的实验让他们非常开心。
2、提供了让学生思考保证实验公平性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变量的控制方法:
在向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是探索“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请学生分析在实验条件时,思考“哪些地方需要一样?”“哪些地方要不一样?”,学生不仅能想出最基本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斜面的倾斜度/高度、放球的位置、放球的方式都要一样”以外,还有学生提出了“物体的重量、材料、光滑程度”要一样。
二、不足:
1、实验要求不够明晰,导致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
实验要求学生“把物体轻轻放在木板的上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在物体还未接触到木板时就松手,导致物体是掉落在了木板上的,并借助着落下的力量顺着木板向下滑动了一段距离,于是学生认为物体滑动了;在发现问题之后,我先是感谢学生帮忙找出了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再示范“让物体的一面贴着木板后再轻轻松开手”了以后,请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并观察新的现象进行记录。
2、在自己进行课前的实验测试时,不够精细,没能在课前的实验测试时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
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有学生在做六棱柱的测试时,不是用六棱柱的一个侧面接触木板,而是用一条棱接触木板,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六棱柱在斜面上滚动而不是滑动。在最后班级分享的时候,我也请这组学生进行了分享,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六棱柱可能存在的2种运动方式。以后再进行这个实验时,我打算先向学生发布更为明确的实验要求:请所有学生按照一个侧面接触木板来进行实验,之后再拓展思考六棱柱是否还有其他的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