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054天早安问候。
一位家长朋友说:她孩子总是说不听,要他别干什么,他干得特别起劲儿,妈妈多说几句,孩子还会哭闹、发脾气。她想知道怎么养出边界如此清晰、情绪也稳定的孩子。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对象,是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影响的人。
想要孩子边界清晰,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场景中,用一言一行反复教导和示范的,而且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这过程中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尊重孩子的需求、要情绪稳定。
这个教导的过程,急不得。不但不要急,还要慢一点。像种树一样,从种下种子开始,到浇水施肥晒太阳,顺应植物成长的规律和原理,等待小树苗慢慢长起来。
做到这些,孩子在逐渐习得边界感的同时,也能学会情绪稳定地接受这件事。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你带他出去玩,如果被别人的食物吸引,要别人的东西,你改怎么办?很多家长赶快抱走孩子,远离。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应该轻轻拦住孩子的手,微笑着对孩子说“这是别人的,不是我们的。”
或许孩子太小,并不懂这个意思,你要静静看着他,不要多说,也不要急着拉走。
这是给孩子时间思考、理解、体会,在课程中叫“沟通的留白”。
或许孩子会看着你指着食物嗯嗯呀呀还想去拿。
你不要被外界影响,清晰地掌握当下是“教育”孩子最佳时间。
如果孩子伸手去拿别人的食物,你笑着对他说“你想要这里的食物吗?”
把孩子的需求、想法说出来,承认他的需求,不评判。
孩子会说“要~”。
你要用柔和的目光、语气轻缓地说“这不是我们的,是别人的。你想要的我们家里有。”
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表达界限,同时,把解决方案告诉孩子,这个过程不评判孩子,不批评,也不打压,更不着急完成沟通。
孩子会被你的理解与接纳,不再伸手去拿别人的东西。
以上这个沟通的过程,就是教导孩子边界感。
第一,孩子的心智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在涉及孩子心智发展的事情上,不要“赶时间”。
像这种场景,是很好的教育时机。但我看到许多家长会急吼吼地拉开孩子,催着孩子走。
有时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我真的那么急吗?我可不可以等等孩子?”
当我们想要教会孩子某个规则、想要发展孩子的边界意识,就更要注意别催促,允许孩子用他们独有的节奏慢慢感受这个事情,让他的生命能量顺畅无阻地流动起来。
孩子不是机器人,你说完话,要记得留白、要给孩子时间,他才能有空间去思考和消化你说的内容。
第二,用双赢思维,尊重孩子的需求。
当你想要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时,你其实是在表达“你的需求”。
在你表达需求前,请记得先关照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你的需求重要,孩子的需求同样重要。这是我们课程里讲的“双赢”思维。
很多亲子冲突,都源于家长的“我本位”思维: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需求最重要,而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尊重孩子的需求,不见得是要即刻满足、全然满足,但一定要正视、要允许这个需求的存在。
要看见、承认、表达,不要忽视、打压、否定。
第三,放下评判的眼光和控制的心态,合作才可能发生。
有时,孩子做出一些不合家长心意的行为,家长会特别生气、激动,心中升腾起一系列的评判和否定,觉得孩子不懂事、给自己添麻烦、让自己没面子了,满脑子想的就是做点什么来制止和改造孩子。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心态就是紧绷绷的,像个做错了事的罪人一样、眼睛死死地盯着外面那些不相干的人,生怕别人说我们不会教孩子,那反而就忽视了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人(孩子)的感受,也忽视了我们真正的教养目标。
孩子是不成熟的,他们需要学习、需要历练、需要成长。
我们不是要把孩子教导为让别人满意的人,我们的目标是要陪伴孩子发展为成熟的、有能力的、人格健全的人。
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心神聚焦在孩子身上,放松一些,用饱含善意的语言来跟孩子沟通,才能赢得孩子的理解与合作。
最后,愿我们都能成为不急不吼、不慌不忙的妈妈,慢慢来,一点一点做好教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