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特海提出了他认为的教育的目的(准确来说是“教育的目标”):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与雅思贝尔斯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雅思贝尔斯把知识分为“原初知识”和“现行知识”,怀特海强调的知识是“原初知识”还是“现行知识”?知识与智慧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现在流行的“大概念”教学和新课标中的“任务群”能否打破“为求知而求知”的教育问题?
4.“教师专业发展从根本上是在构筑一个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而不在盲目地博学。”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自己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合宜?如果有问题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5.理解性记忆的优势要远远大于机械记忆,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让真正的“理解”发生?
6.怀特海所说的“风格”与雅思贝尔斯所说的“教养”有什么关系?我们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看着上面的啃读问题,愈发觉得自己的阅读背景之狭窄,没有啃读过《教育的目的》,没有阅读过雅思贝尔斯的相关著作,没有深入地学习新课标,我无法清晰回应上面的问题,除了猛补背景知识,只有按照自己的节奏阅读本书。
群里发了导读视频和思维导图,没有看书前去听视频,去看导图,听完看完,仍然一片茫然。仔细读书后再去听去看,才勉强能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专业阅读,首先得按照专业的方式啃读,没有捷径可走。
第一小节《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智慧》,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慧。常规的知识一般指向了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描述,智慧是“在具体的处境中遇到困难、障碍,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我的理解是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了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我理解的怀特海追求的智慧是科学真,伦理善和艺术美的有机统一。
本小节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整的教育不应是“为知识的教育”:就是要摆脱分数之上的工具化学习,指向当下最热门的观点: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今日上午和朋友谈起我们的小学教育,除了课堂上学习书本的知识,更多时候是去生活中学习活的文化,那些扎扎实实的劳动,不止是出出汗那么简单;那些古老的游戏,不只是强筋骨健体魄;那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不只是友情那么简单……那样的学习体验自然融合了德智体美劳,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倒是契合了本书的观点: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该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
(2)课程的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务必透彻:这里提醒学校研发课程,要把握课程的底层逻辑,要让课程与生活真实经验联结,课程与课程之间要形成体系,课程目标共同指向学生的成长。通过课程全面育人,通过活动全面育人。课堂教学中,要整合,要学得“少而透”,学科教学就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上的素养导向不能是一句空话,而要分解成一个单元的素养目标,最后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有机融合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让语文学科综合作用与学生的生命。
(3)知识贵在运用于当下:教师的专业阅读,贵在大脑中构建若干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软件程序”,而不是不加选择地海量阅读。从前的阅读,就是出于漫无目的的浪漫期,未曾想过怎么构筑一个“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2020秋加入新网师,知道了语文教师的阅读应该有本体性知识阅读+教育类专业阅读+人类知识阅读,也前前后后读过一部分相关书籍,愈是阅读,愈发感受到结构化阅读的重要性。忙碌的工作之余抽时间读书,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想要把这种奢侈变成日常都成了一直奢望。每天繁琐缠身,躺在床上时已经精疲力竭,想着早上早一点起床读书,尝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晚上睡得太晚,早上实在起不来。6:50出门去学校,本身起床也不晚。我的现状不是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我已经有很结构化的设计。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读,如何用。比如《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边阅读一边实践,可是做着做着,课堂有回到了老路上,缺乏有效的反馈与调整,很难坚持。光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所要完成的工作量,就让我自顾不暇。关于发掘知识的魅力,让知识与社会生活、师生生命发生深刻共鸣,缺乏对文本深度解读的能力,很难实现。专业读书本在第二点,放在这部分,是因为我的知识在当下的运用遇到了瓶颈,正在努力突破中,也期望能借助于网师高手的引领,找到破解瓶颈的路径和策略。
学生学用结合,是我长期以来非常注重的一点。我非常反对那种机械的大量背诵,与其花大量时间背一堆孩子们完全不能理解,也无法运用的死知识,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带着问题去大量阅读,去大量思考:这本书(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教会他们用角色体验法阅读:如果我是文中的角色,我会……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如果我是编者,我会……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当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与小组同学,与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起来。
(4)教育要培养有风格的人:培养专业人士,就是要通过特定训练,让他们有鉴赏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从没有思考过专业人士会是这样的定义,原来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生的个体差异中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风格,是生命特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生命力,是一种个性化的智慧。”不断咀嚼‘风格’的含义,就知道要把孩子引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