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亲密关系破裂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误认为找寻合适的伴侣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一个美满姻缘的第一要素以及最有挑战性的事,并不是找到那个所谓“合适的人”(我并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真正适合你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经营的亲密关系。——《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尔
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关系,使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在友情里,最让人唏嘘的时刻,就是一开始我把你当成值得深交的人,后来因为某些事对你有些细微的失望,于是不断说服自己“人与人之间本该如此淡薄”。
又把你放回到一个普通朋友的位置,与你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而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却丝毫都没有察觉。
那么从前如影随形、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关系为何会淡化到伊始呢?
在亲密关系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它远不如父母、伴侣、儿女的关系那样紧密。
它区别于亲情那种别无选择的血缘关系,只因为选择朋友是一种自愿行为。
还不同于其它自愿发生联结的关系,是因为友情缺乏正式的结构、严格的承诺和一定的约束力。
我们不太可能和自己的伴侣好长时间都不联系,但却很有可能疏远自己的朋友很长的时间。
当我们成年后,我们的责任和关注的重心都有所转换,此时友情便最容易受到冲击。
可友情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关系,它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贯穿的时间也是最久的。
但总归人们对于朋友的定义还是相似的:好朋友是那些我们欣赏的人、可以说话的人、可以依靠的人。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产生这样感觉的情境在发生变化、我们处理关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童年阶段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这时的友情很简单。
到了青春期,我们开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学习如何与人亲密。
在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们寻找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
一旦找到,友情可以发展的极为深刻且激烈,认为彼此是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时期我们的友情中还会出现嫉妒、占有欲等表现,自我边界常常不清晰。
当然,这也是我们学习与人亲密的过程。
其实,由于性格特征、思想观念、家庭条件、受教育经历、职业平台等因素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出现差距。
但朋友之间是否会变淡,则主要取决于人对待友谊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出现了变化。根源是认知境界的改变,或者以前没有觉察潜在的价值观冲突。
东野圭吾说得好: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
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
倘若心没有离开,当将会导致关系破裂的事态发生时,理应有人努力去挽救。
如果没有,说明其实关系早已破裂。
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重温友谊、畅吐心声之际,谨祝每个人都能珍视朋友、珍惜缘分。
毕竟人生如白驹过隙,多几个知心朋友,实乃幸事。
我们想要的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
被喜欢的人抚摸。被喜欢的人注视。被喜欢的人欣赏。和喜欢的人一起欢笑。
感到安全。感到有人真正拥有你。这才是我们渴望的。
我们不能没有空气、食物和水而活。但没有书籍、音乐、电影,没有希望,没有亲密关系,我们还是可以活着的,然而没有了这一切,活着也未免太苍白了吧。罗弗巧乐卡: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呢?
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形成情感上的联结,满足彼此的安全感和情感需求,让彼此体验到被爱。
所有的分手、离婚,都是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感情里,有三种常见的行为,导致亲密关系破裂。
第一种,强势。如果你性格很强势,经常打压另一半,他在这段关系里觉得压抑,长期得不到另一半的理解,就会对和你的感情产生质疑。他不觉得自己得到了你的爱,就会切断和你的情感联结。
第二种,脾气大。如果你经常和另一半吵架,感情进入消耗的状态,他和你相处时觉得很累,对你的认知变差,对你厌烦,不想和你说话,感情就到了冷冻期。
第三种,忽视。如果你们彼此不在意对方,忽视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也会导致情感联结的切断,两个人情感的联结断了,彼此就会感受不到对方的爱,分手或离婚就很容易发生。好的感情,需要的是两个人维系好彼此情感的联结。联结在,感情就在,联结消失,就需要掌握重建的方法,修复彼此的感情,让彼此重新在这段感情里得到爱。
当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感情联结断连之后,还可以重建,毕竟感情路上,且行且珍惜,不是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直都在,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感情关系可以重建,亲子关系也可以重建,虽说是可以重建,我们还是要好好维护。
夫妻双方可以陪孩子一起来玩亲子游戏、全网受欢迎的罗弗巧乐卡超轻粘土是个不错的选择,百种主题多种造型,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提高颜色和形状辨识能力,还能提高学习专注力,学习更省心,很不错。夫妻双方可以大显身手,做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快乐的氛围在家庭萦绕。与此同时,夫妻感情得到升温,亲子感情更融洽,何乐而不为呢。
《亲密关系》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书。书中的亲密关系虽重点指的是夫妻关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内和父母、孩子等所有与自己亲近的关系。并且我更着重体会的是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与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对。说到直面才能放下,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一个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兽追击,不停的逃跑,猛鬼怪兽穷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惧而变得更加强大凶猛,当主角被追的无路可逃时,不得不面对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都是幻觉,瞬间猛扑过来的猛鬼怪兽化为乌有,眼前变回平和宁静的现实。我想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面对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时,我们心中那积聚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折磨应该也不亚于猛鬼怪兽,让我们心痛、抓狂,甚至有时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作为一个还不能超脱世俗、随时能跟灵魂对话的人,还是要随时去迎接生活带来的痛苦,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告诉我们,让我在痛苦来袭时,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怀疑自己的心看做一个去认识自我和灵魂的机会,那么我便从内心开始不再恐惧它,而是接纳它感激它,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心中充满爱和希望。
天赋是我们天生的才能,不是灵感激发的,只要我们听从心灵的指引,创造性的想法,言语便会层出不穷,对自我的怀疑,会迷惑,阳挠我们,让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当我们直面这种怀疑时,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臆造出的各种恐惧,紧张、恐慌的感觉,反过来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让我们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认清了它的由来,恐惧烟消云散,我们才能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天赋。
对情绪的处理,是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直面--直面情绪,说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不了解情绪和造成这种情绪的本质时,控制情绪就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压制,读过这本书后,懂得了情绪的本质,便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心悦诚服的接纳它,让其自然而然的消逝。“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所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只有选择直面痛苦,才能最终放下痛苦,跟随灵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后,相信生活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绽放。
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
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
三个任务--择伴、交流、升华。
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习的技能。
我们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望与那些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础是一种奖赏。和他人会给人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而这种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奖赏越多,对我们来说吸引力就越强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更临近我们的人,因为临近常常能够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
礼尚往来,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方是否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交友时思索的重要问题,而对方也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值得被爱,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喜欢与我们想象的人。如果我们能遇到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会令人感到愉悦快乐。
沟通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为联系少而慢慢疏远,有些是因为吵架而开始互相诋毁,有些是因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方犯了一个你无法原谅的错误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打交道,但是摧毁感情基础,却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这个东西是个脆弱的东西,有时候不堪一击,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友谊的小船就翻了。
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一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对伴侣的需求来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爱。幼儿时代两大需求分别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幼儿时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于很快忘记了事情原委,却仍保留着从事件中获得的狭隘的理论,伴随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说是狭隘理论,是因为幼小的创伤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是是得有点大。这些带有阅历限制的理论可能随时在与伴侣的相处中爆发出来,亲密关系就是通过伴侣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来治愈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幼儿时代一次次未被满足的需求逐渐构建起来理想伴借的模样。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理想的伴侣,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话当放弃一些想要强加到伴侣身上的事物,这样会好很多。伴侣之间应该会经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内容对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希望通过提高音量或一种近似威胁的态度企图控制对方,让对方听从自己的安排。
创建亲密关系的秘诀就是通过解决现在的冲突来解决内心积蓄的冲突,并且,一旦度过了蜜月期可能会对伴侣有诸多的意见,找个爱你的人不是换个主角就能过的很好。既然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改变但是又要为了伴侣改变自己。主动改变自己,重新审视伴侣的缺点,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体验。
解决争吵的小技巧,比如拥抱,亲吻。这些动作都能给生气的人带来特别强烈的被需要感,这绝对能治愈内心的愤怒。另外一个靠自己情绪的跳跃,书里称他为“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论我们当前的情绪在何处,都可以瞬间转换到幸福,开心的状态里去。当争吵的面红耳赤,且争执不下时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对亲密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若是小时候家庭有很好的亲密关系,离开家庭的庇护之后应该会很快尝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否则可能不会急着去寻求亲密的伴侣关系。由于家庭的传承关系,可能亲密关系也具有一定的传承。
我们可能穷极一生,不断地寻找和建立亲密关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