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音客.Phil
【音乐剧小课堂】
(一)
音乐剧演出随场字幕翻译及操作
演出随场字幕
先说一个名词解释——演出随场字幕:现场演出时,通过投影或者显示屏播放的,跟随演员表演时表达的语言内容(台词、歌词),以同步的节奏播放的字幕。
国内剧院演出使用随场字幕的历史并不长,直到本世纪初,演出字幕也就是出现在地方戏曲、民歌、以及国外引进的歌剧演出中——而这些演出,由于观众基本已经很熟悉文字内容,而且演出本身也不是靠内容取胜,字幕的内容和操作,并不是很受重视的环节。
2002年5月,上海大剧院划时代地引进了音乐剧Les Misérables英文原版演出。由于音乐剧的歌词兼具表演性和叙事性,因此了解歌词内容,对于观众理解角色的塑造,以及剧情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发展,都至关重要。
为了消除隔在剧目和观众之间的这道语言屏障,上海大剧院专门聘请了当时在上海音乐学院研究音乐剧的费元洪先生,翻译了剧本,编辑了字幕,并每场在剧院里跟随演出操作字幕,也就从那时起,开创了音乐剧演出随场字幕操作这个崭新的岗位。
大部分音乐剧并不是一唱到底的形式,所以音乐剧的随场字幕里,通常既有歌词,又有念白,且念白和歌词一样,对于塑造角色和描述剧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随场字幕的配合效果,更是直接影响到外语听力有限的观众的观剧感受。
比如说2007年,英文版Mamma Mia!来沪巡演,我们参与了字幕翻译编辑和操作。首演后没几天,得到消息说剧组经理觉得字幕有问题。经详细了解后,原来是在第二幕有一个场景——在酒吧打杂的十八岁小伙儿Pepper一直喜欢“熟女”,和一个五十岁的“老阿姨”Tanya调情,被Tanya教训说“我的岁数都能当你老妈了!”之后,Pepper回敬:“Well, you can call me Oedipus.”
Mamma Mia_Pepper_Tanya.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好,叫我‘俄狄浦斯王’吧。”
熟悉古希腊传说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说恋母杀父的神话人物俄狄浦斯——心理学上有一个“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指人类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欧美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在舞台上,一个在酒吧打杂的十八岁毛头小子嘴里迸出这么一个“文化词”来,是相当滑稽的,因此在欧美演出时,观众在此处必然哄笑满堂。
我们当时在使用的最初字幕版本,就是直接字面翻译,现场中国观众的反响平平,因为古希腊传说在中国是“精英文化”,了解者不多,而即使有了解的观众,也因为审美习惯,至多会心一笑而已,不会笑出声来。外方剧组经理就是因为在这段没有听到观众有笑声,才觉得我们的字幕可能有问题。
除了字幕的内容以外,字幕的播放效果也是举足轻重的。
由于现场演出的客观技术限制,随场字幕不可能像影视字幕那样,和演出内容重叠或者靠近。目前国内大部分新造的专业剧院,都在台口两侧的剧院墙上,配备了LED字幕显示屏,条件好一点的是横屏,差一点的是竖立的长方形屏幕,而一些历史悠久的剧院,则只是在台口上方,有一个用吊杆控制可以升降的接近台口宽的横幅屏幕。
台口上方横幅屏幕(红圈内是显示屏)
这样一来大部分时候,观众要想看到字幕内容,必然要将视线转向舞台之外的区域,也就容易忽略舞台上的表演。这个过程可长可短,但是多少也是观众观剧的一个损失,而且有些激烈场景,可能就此错过了舞台上的精彩的刹那。因此字幕和舞台演出的配合度,也是在进行剧本翻译和字幕编辑时,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因素。
我们都知道一首歌曲要获得广泛欢迎,除了请到合适歌手来演绎以外,伴奏也是需要匹配恰当的,否则歌手歌喉再美妙,旋律本身再优美,歌词意境再优雅,综合效果也并不会好。所以对于原版引进音乐剧演出来说,随场字幕的品质优劣,就如同歌曲的伴奏一样重要,只是这个伴奏,是无声的。
怎么解决这类问题呢?
——这就先要从剧本的翻译说起。
(下期见)
作者介绍
音乐剧业内人士、中英文优质翻译。
2004年底《剧院魅影》上海巡演开始,从事英语版音乐剧国内演出的随场字幕翻译、编辑和操作至今,工作作品包括《狮子王》、《妈妈咪呀!》、《发胶星梦》、《42街》、《阿依达》、《窈窕淑女》等。
(编辑:空间戏剧.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