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太重要了,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开始。而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依赖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是LADY读书第3篇原创
作者:霍霞
没有哪个父母承认自己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只相信,只有变态的父母,才会损害孩子。
但是遗憾的是,即使是充满爱与善意的父母,也常常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谩骂、威胁。。。。。。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一本只要你是父母,无论你的孩子有多大,都值得读一读的书。
它讲述的是,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才能达到养育和教育的目的。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 (Kimberley Clayton Blaine),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同时也是儿童问题咨询师,还曾经担任过儿童教师。
她在育儿、咨询与教学实践中发现,情感引导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沟通方式的适用性,是没有年龄段限制的。无论什么年龄的父母,都推荐使用。
即使父母七八十岁,孩子三四十岁,如果父母采用情感引导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个家庭一定非常和谐,很少冲突。
但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为人父母的很多人,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从来没有体会过,情感引导所带来的美好结果。
1.
控制型、放纵型、情感型父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太重要了,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开始。
没有一个孩子会听从与自己在心灵上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反他只会不断地抵触和反抗。
而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依赖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作者写到,常常看到两种类型的父母,一种是“控制型”,另外一种是“放任型”。
我们来举个例子:
几个孩子在走廊里跑来跑去,地板的轰鸣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尖叫声,让正在打电话的妈妈感到难以忍受。
控制型的妈妈终于丢下电话,一把拉开房门,大声吼叫,“都给我停下,回自己房间去!”
小家伙们年纪小但精力充沛,喜欢到处跑,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但是要知道,一味地强求,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遵从你的命令,就无法让你满意。
而放任型妈妈则只会唉声叹气,任由孩子们的噪音继续下去,而听之任之。
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是控制型妈妈,还是放任型妈妈,都不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
作者提出了一个折中但是却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情感引导和规定限度的方式来包容孩子的行为。
面对上面的情况,情感型妈妈会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有点大了。看来大家今天心情都不错嘛。不过,你们能不能到外面跑去?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一个跑道。等我打完电话,就过来帮你们好不好?请你们也帮妈妈一个忙,自己去后院玩可以么?”
这种处理方式既有效果又很包容。妈妈不需要吼叫,更不需要威胁和惩罚。
爸爸们尤其倾向于采用控制性的策略,他们似乎更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
注重结果当然是孩子教育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父母从情感引导方面入手的话,就可以事半功倍。
事实上,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同样美好。
情感引导的目的是要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既要保有同情之心,也要规定限度。
相反,如果孩子们不能够从家里得到关爱与指导的话,他们就会转投其他地方,在外面的世界寻找归属感与安全感。
青少年时期的很多问题,例如暴利、毒品、帮派,都来源于此。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海姆.G.吉诺特(Haim G. Ginott)曾经说过,孩子们从体验中学习。他们就像湿软的水泥,所听到的每个字句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
你如何对待你的孩子,将来他就会如何对待别人。
真正的成功,是父母与孩子的双赢。
2.
情感引导五部曲
情感引导是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沟通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情感引导的核心,是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父母是不需要依靠强制和贿赂来获得子女的合作的。因为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的根本保证,是深厚的亲子关系。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通过情感引导来实现的。
情感引导有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让孩子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他提前知道这些,就更有可能合作。
例如,外出就餐前,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今晚要去餐厅就餐,你需要坐在椅子上好好吃饭,或者玩玩具,不可以到处乱跑。
这永远是防止对立的第一步,事先提醒,会减少孩子的抵触。
第二,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并且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当你的孩子情绪稳定时,你可以与他平和地沟通一些事情。但是当孩子大吵大闹时,你就要知道,稳定他的情绪,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情绪波动的孩子,是无法接受外界的信息的,因此更不可能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做。
性格不同的孩子,身上的特点也大相径庭。同一件事情在一个孩子身上是正常的,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却可能是不正常的。
就像作者的大儿子性格乖巧,听话懂事;而二儿子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即使是同一个母亲,也可能生下性格迥异的两个孩子。
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对他做出判断的前提。
第三,聆听。
聆听的能力对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听年幼的孩子讲话,你要蹲下来,与他的视线齐平,以便进行眼神交流。让他知道你确实是在专心致志地关注着他。
给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而一个受到重视的孩子,更愿意与人和睦相处。
一旦孩子看到大人尊重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心里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就会减弱。
第四,同情。
情感引导成功的基础是同情。同情很简单,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
情感引导就是家长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
例如,你因为外面太热而不让孩子出去玩,他因此会生你的气,迟早会发泄出来,比如说因为你没有满足他这个要求而哭闹、满地打滚。
具有同情心的爸爸会说,“我知道你因为爸爸不带你出去玩而生气,你一定非常难受。我很抱歉。你想玩点别的游戏么?”
你是在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即使是孩子也有权利生气。更重要的是,通过陈述孩子的感受,你可以帮助他扩充现有的情感词汇量,同时告诉孩子,生气也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相反,没有同情心的爸爸则会说,“行了,有什么好生气的!你整天在外面玩,别不高兴,在家一样可以有好多事情做。”
轻视孩子的感受,只会让孩子更加困惑于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如何表达。
第五,表示支持或者给予孩子选择。
在了解了孩子的感受后,表达给予他支持的态度非常重要。
例如,你可以告诉她,“妈妈在这里,妈妈随时都会帮助你的”。
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以多鼓励孩子,教他学会对别人说“请帮帮我”。
当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是自己最为坚强的后盾,而自己也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时,他就会逐渐放弃尖叫和打滚的行为方式。
日常生活中,常常给予孩子同情和帮助,可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才会情绪稳定、积极向上、乐于合作。
此外,对于孩子反对的事情,父母可以为他提供选择的机会。
比如说,孩子在玩玩具,并拒绝洗澡,你可以说,你是想自己去洗澡,还是带着你的玩具朋友一起去洗澡?
孩子往往会说,我想带着玩具朋友一起洗澡。
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好,那我们给你的玩具朋友也找一个洗澡盆吧?这个塑料碗,就可以当它的洗澡盆了。”
孩子往往会马上配合地去洗澡。
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父母如果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或者强迫他如何做,而是让他自己来决定一些事情,这样就避免了两代之间的权利斗争,也避免了陷入和孩子的拉锯战中。
3.
三思后行
有人说,养育孩子,就是让自己“重活”一遍。
这个过程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身为父母,给予了我们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
也许你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或者是一个满腹抱怨、唠唠叨叨的母亲,但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有义务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
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的缺点要么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孩子会无一例外地复制你的缺点。
正如海姆.G.吉诺特(Haim G.Ginott)曾经说过,孩子们从体验中学习。他们就像湿软的水泥,所听到的每个字句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
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会对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不是加深就是削弱。
每当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回应之前,父母都应该问问自己,“我即将要做的事情和要说的话,会不会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
“我的教育方式是会增加我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是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潜在的危害呢?”
我们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以免让怒气冲昏了头脑。孩子是最了不起的模仿者,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随地表现良好。
当然,在你“扮演榜样”的过程中,要牢记你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所以难免也会倒退到过时和无效的教育手段上。
这种情况,低头认错是格外有用的。
你要让孩子知道,不完美并不是错误,所有的人都会犯错。父母勇于承认错误,就是在用自然和健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的不完美。而孩子也会效仿去做。
4.
后记
作为一个四岁半男孩——初初小朋友的妈妈,对于能够有机会了解到“情感引导”的教育方式,我深感幸运。
幼小的孩子,是不是由衷地感到幸福快乐,不是给他买多少玩具,带他去什么地方玩,吃什么大餐,而是父母给予他什么样的生活“软环境”。
在每一次的对话中,在每一件事情的互动中,父母都可以变得高级一点,用情感引导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孩子是天生最富有同情心的,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帮助这个世界。
一次,初初晚上洗脚的时候,用双脚在满盆洗脚水中猛跺,还咯咯地大笑,以致于大片的地板都洒满了水。我没有吼他,而是按住他的双膝,用平静地语调说“不要再跺了”,然后迅速拿走了洗脚盆。
过了一分钟,我走过来对他说,“宝贝你这样做,地板就哭了,他们的脸被你弄花了,心里一定特别难受。你想想,你的脸如果被别人弄成大花脸,你会开心么?”
没想到,没过一会儿,他就跑过来,笑咪咪地看着我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弄水了。”
显然他知道错了,而且自己欣然接受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它。
从那之后,他每次洗脚的时候,还要小心翼翼地看看盆周边是不是弄到了水,生怕有水流在地板上。
孩子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
像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初初不爱刷牙,每次叫他刷牙他都会说“不”,往往要花上二十分钟劝说他,他才过来刷牙。
他的儿童牙刷上有一只紫色的小熊。
一次,我对他说,“宝贝,昨天晚上,牙刷上的小熊在你睡觉的时候,钻到你的嘴里,发现最里面有一颗牙的上面有一个小黑洞,小黑洞里面还有一只小虫子,我们把它刷出来吧。”
初初非常认真地听完我的故事。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初初就直接接过牙刷,开始刷牙,首先刷的就是里面的槽牙,而且特别用力,显然是想先把那个小黑洞里面的小虫子刷出来。
这就是孩子。同情心和想象力,就是孩子的本性和他们最可爱、最伟大的地方。
肢体强迫他,只能伤害他。
吼他或者谩骂他,只能带来抵触和反抗。
唯有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才能让他平静而愉快地接受你的要求和建议,成为一个愿意合作的孩子。
这个过程的本质,和成人世界的互动方式,是相同的,那就是尊重与沟通。
即使孩子已经成人,步入老年时期的父母也不应该放弃这样的沟通方式。因为这才是两代人之间产生亲密关系的奠基石。
当然,有的时候,情感引导也会失败,但是哪怕只有50%的效果,其结果总是积极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将会更为紧密。
划时代著作《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曾说,一个孩子如果想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话,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智慧,要比学业上的成就重要得多。
而给予这一切的,正是孩子们高级版的父母。
扫描二维码,欢迎关注 LADY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