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的由来
朱熹说:《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错!其实《中庸》作者已无从考证
二、道统的由来
朱熹为儒家建立了道统:上古以来,圣人神王根据天道确立真理的标准,代代相传:
- 人心惟危
- 道心惟微
- 惟精惟一
- 允执厥中
——错!儒家从来就没有道统,是朱熹仿照佛教衣钵相传的法统,是拿来主义。
三、圣人心传的由来
朱熹用《尚书.大禹谟》中的“十六字真传”来阐释《中庸》奥义。
——错!《大禹谟》本身就是一个伪造版。这是经过清代阎若璩考证的可信结论。
四、“十六字心传”与“慎独”概念的提出
(一)“十六字心传”
1、人心:属于“人欲”的心,充满私欲,人心惟危
2、道心:属于“天理”的心,至善至公,但被遮蔽,道心惟微
3、存天理、灭人欲:惟精惟一
4、允执厥中:奉行中庸之道
这个解释在汉代、唐朝人眼里,太复杂深奥了。其实哪有这么多的深刻。
(二)“慎独”
《中庸》贡献出经典概念“慎独”,要求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自己,这是天下最难之事: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理学家从中发明出了修心的方法。
这使儒家像佛家、道教一样,有了一种仪式,有很具体的内心功夫可以修炼。
“中庸”无关乎掌握方法、天资优劣,仅仅在于坚持,要的只是笨功夫
五、“中庸”与“乡愿”
(一)朱熹对“中庸”的解释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恒常不变。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中庸”是最高的修养,意味着“无过无不及”,一切刚刚好,恰如其分。
(三)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庸”竟是孔子眼中的“乡愿”
- 中道之士:儒家最高标准,中庸
- 狂者:锐意进取
- 狷者:有所不为
- 乡愿:看似忠厚老实、正直廉洁,实则没有内心坚守的道德标准,随世浮沉。
孔子区分“中庸”和“乡愿”,痛恨一切似是而非的以假乱真。“乡愿”是“中庸”的似是而非版。
以现代眼光看,“乡愿”能够零障碍融入任何社会评价体系,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是“乡愿”,并无不妥,乡愿比中庸更可爱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