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三八】性本一体,仁义礼智为表德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孙奇逢云:“一性字分明,万理灿然。”
佐藤一斋云:“以仁义礼智为表德,前人所未发。此意最宜体察而自得之。盖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东正纯云:“以仁义礼智为表德,前儒所未有。可谓千古卓见矣。程、朱以仁义礼智为性,块然乎未发中。于是性分本然气质,心分道心人心。云理、云气,支离纷淆,至不可收拾。盖其病坐不知仁义礼智为表德也。虽然,表德亦可谓之性。故先下“亦是’字而决之。“性一而已’一句,辞义完全无遗憾矣。”
参见《礼记纂言序》:“礼也者,理也。理也者,性也。性也者,命也。‘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而其在于人也,谓之性。其粲然而条理也,谓之礼。其纯然而粹善也,谓之仁。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其昭然而明觉也,谓之知。其浑然于其性也,则理一而已矣。”(《全书》卷七)
朱熹以仁义礼智为未发,先生以仁义礼智为性之表德,故先生以心即性,性即理,而理为本心之显现,包括未发与已发,这个观点能比朱熹更好地表达作为最高本体的性所具有的特点。
[译文]
陆澄问:“仁、义、礼、智的名称,是不是由发见于外的情感而得名的?”
先生说:“是。”
又一天,陆澄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都是性的表德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是性的表德。心性只有一个,从它外在形式上叫作‘天’,从它主宰万事万物的角度就叫作‘帝’,而从它的流传变化就叫作‘命’,它赋予人时称作‘性’,主宰人的身体时称作‘心’,但实际上心性只有唯一的‘一’。心性体现的时候,善待父母便叫孝,忠于国君就叫忠,以此类推,虽然它的名称数不胜数,心性也只有一个而已。就好比一个人,他拥有的称呼也是无穷无尽的。相对于父亲他是儿子,对于儿子他又是父亲。但实际上这只是同一个人而已。所以为学只需用在性上下功夫,只要明了这个性字,世上的一切道理就自然清楚明白了。”
释疑:
水在标准大气压,0°既成冰,100°成蒸汽,这种现象变化是水之性。而我们见的冰,水、汽只是表象,也可说是相。相不离性,通过相总结出来的变化规律即是物之性。以冰,水、汽喻水“性之表德”,“仁义礼智”亦即人“性之表德”也。
水为性,冰为表德之喻,很形象。雾汽雪霜,轻波骇浪,亦是水之表德。然水是何物?寻及根本,水亦莫非表德乎!茫然之相,精明之觉,水亦名也,及至无名,将何以是非?动亦定,静亦定,若言动是定之表,静亦是表也。若以定为性,动、静莫非表德乎。然则何以分别定、静,莫不闻“平水隐浪”之喻?定者,仁义礼智信也,动静者,仁义礼智信也,及至精微处,所仁非仁矣。回归之前水、冰之喻,为学修己之功,亦是冰中求水。冰本来是水,求之何难?人所见者,冰之有异于水者,其色白、形固、觉寒。荀子《劝学篇》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此见冰非水,岂非人欲所致乎!未及根本,所言亦非谬,但究竟不是。
吾侪为学亦是如此,得其表而不知行深,自不知其理,何哉?是外求以逐物,自扰于人心也。就学友间相互交流而论,观其言,不知其意,听其声,不闻其音,执着于文字上,穿插在表相间,只顾以一己之见驳他人之言,不论是非,争一时之长短,抖当下之虚威,图一时之快活,不求诸己,不明自心,亦不知他心也!终是争而无得,恼而不快,徒废大好人生者已矣。
先生说的每一段话,都是在指导我们从心体上辨认天理,人情是顺着天理扩充去,“仁义礼智”也是从心体做来,不是从外面那看得见、听得着的地方学个样子来。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你在性上开悟了以后,天下的道理就了然了,只有你在心性上功夫透了,人情事变乃至山河大地,都一目了然,是一个道理。
附注:
①恻隐。《孟子·公孙丑篇》第二上,第六章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②《孟子,公孙丑篇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第六章)
③仁义礼智是表德:仁义礼智也是性的別称。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我是想说,一个人的“名”与“字”,我们说是名字,而古人是分离理解的。不管“名”与“字”,说的都是同一个人而已。就是“性”与“德”的关系。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