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千字文打卡,第39篇,1960字,累计83912字。
我和先生在拼多多上买了两袋二十斤精粉,一桶6升的大豆油。拎着往家走的时候,遇见了东方红的老乡老邓。
老邓开玩笑说:“又是面又是油的,要炸大饼呀?”我说:“小的时候我们过年总吃炸大饼。你这一说,还真馋炸大饼了”。
红火的副业
老邓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炸大饼的一段往事。
小时候,我们林场因为是副业为主的林场,所以油坊、面粉厂、酒厂、酱油厂等小加工厂都挺红火。
主要是加工自产大豆和小麦,提供给林业局各林场做粮油补充。
场里所有职工和家属队员,只要上班,就有面粉、豆油补助,应了“靠山吃山”这句话。
小年前后,父母总要领到补助的100多斤面粉,100多斤豆油。
妈妈炸大饼
妈妈发了一大盆面,擀成五、六个大约九寸盘子大小,大拇指厚的圆圆的大饼。
锅里放上五、六斤豆油,大火烧热,放进一张大饼。只听“滋啦”一声,随即大饼鼓起一个大包。
妈妈用锅铲子平行扎两下,立时大包下去了,大饼颜色焦黄了。用锅铲子翻过来,一分钟功夫,两面都焦黄了,控油捞出来 ,放到一个干爽的大盆里。
我们流着口水,不停地用小手试着烫不烫,妈妈边挥舞着铲子翻动锅里的大饼,边喊着:“等凉一下再吃,小心烫着”。
这时,邻居李姨端着一个面盆过来了,说:“姐,咋子炸的大饼不松软,硬邦邦地呢?”
李姨是四川人,会做大米饭,不会炸大饼,妈妈是山东人,做面食比较拿手。
李姨经常过来跟妈妈学习做面食。这次妈妈给我们炸大饼,李姨问了程序,也要给她五岁的儿子小宝炸大饼。
李姨说:“小宝天天吵着要吃炸大饼。就学着炸吧,反正补助的面粉和豆油也不少”。
妈妈看了看李姨发的面,用食指和中指,插进面团,挖起一块,看了看,放到嘴边闻了闻。说:
“发的时间短。”接着把手指上的面拿给李姨看,又递到她鼻子下闻闻,继续说道:
“你看:面里面气泡太小,也不够酸,还没有发到时候,炸出的大饼肯定硬。”。
妈妈把手指上的面放回盆里,在水盆里洗净粘在手指上的面,说:“把面盆盖上盖子,放到炕头再发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小宝烫伤
正说着,听见李姨家传来孩子的“狼嚎声”,李姨说声:“哎呀,不好,锅里还有热油呐!”急忙端着面盆往家跑。
妈妈已炸好几个大饼,抽出灶坑带有余火的柴火,浇一瓢凉水,然后盖上锅盖。
妈妈拿起一张大饼一掰两半,给我和弟弟各一块儿,说:“赶紧吃饼,不许打开锅盖!”妈妈就急忙去李姨家了。
只见李姨抱着五岁的儿子小宝,一脸懵懵地正在抹眼泪,小宝大声嚎叫着:“疼啊,疼啊……”小宝整个右手食指,上面都是亮晶晶的燎泡。
妈妈说:“这不是烫坏了么?”赶紧回家找出獾子油,给小宝的食指涂抹起来。边涂抹边吹着说:“小宝乖,抹上药就好了,千万别碰破燎泡呀。”
原来,李姨炸的大饼硬,正在换牙的小宝咬不动,李姨就过来问妈妈怎么办。她出门前撤了灶坑的柴火,告诫小宝不要到锅台这里,小心烫着。
小宝好奇,锅里的油没有蒸汽,没有开锅,怎么炸大饼的?他伸出右手食指放进锅里,来回划了一下,结果就传来了杀猪般的嚎叫声。
涂抹烫伤药
妈妈回家后,拿了一张大饼,放进盘子里,领着我们姐弟俩,给小宝送去。看见小宝食指水灵灵的大燎泡,我心里想:妈妈盖上锅盖,是怕我们也烫伤呀。
小宝的食指两个多月才好了,还留下了疤痕。还好,不影响手指的灵活性。
从此,每到过年炸大饼的时候,妈妈总是喊着,让我们都小心些,别烫着了。
听见妈妈的告诫,我仿佛听见了小宝的嚎叫声,看见了他食指上那亮晶晶的大燎泡。
改革的大饼
后来改革开放了,粮油市场放开了,品种丰富了,买卖自由了,粮油补助也取消了。
平时想吃炸大饼,就去超市买面、买油,发好面就可以直接炸了。炸大饼再也不是过年才有的美味了。
现在生活好了,物品丰富了,讲究也多了。想吃什么,超市都能买到。但是炸好的大饼却买不到。
不管是大饭店还是大排档,即使有也是拳头大的小饼,用电饼铛烙的,还真没有妈妈炸的那样的大饼。
养生专家把油炸食品列为垃圾食品,说是人类“三高”的罪魁祸首。油炸大饼也不例外,和油条、麻花这些高热量食品一样,都被远离了饭桌。
我也因为妈妈的去世,再也无福大口朵颐她老人家炸的大饼了,只是妈妈的善良和淳朴传承下来了。
先生炸大饼
先生拍着我的肩膀,说:“别总担心油炸食品伤健康,其实偶尔吃点油炸食品解解馋,也无妨,好心态才是最好的养生。今天咱们也炸大饼,你尝尝我的手艺。”
我笑着回复:“按你意见办,偶尔露峥嵘,今天就吃炸大饼,尝尝小时候的美味儿。多发些面,再给几家邻居送过去,让他们也尝尝,现在一般人都不炸大饼了。”
先生炸的大饼,还真不错。他进行了改良,在发面时放了一两豆油和两个鸡蛋,有些妈妈炸的味道。
婆婆先尝了,点评说:“不错。”邻居们也纷纷称赞:“好吃,真香呀。”
我和先生相视一笑,看来应该多备些面粉豆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