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遇见未知的自己》适合在遇到困境之时读,如果本身是能量满满,会觉得这个书太鸡汤了。
以下是给我触动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吸引力法则
里面讲到关于“受害者”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这个人曾经因为自己是“受害者”身份而得到好处,那她身体里的细胞就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一旦我们的细胞习惯了这种身份,那为了再次体验到这样的情绪,我们的生理会促使我们做出种种行为,放射种种能量的波动频率,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看到这个时,我想到了我一个朋友。那个朋友的前任对她非常好,只是她想改造他,不断地给他提要求,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分手。而分手后,我朋友一直觉得是那个男的对不起她,和我们谈起这事时,总觉得自己很受伤。当我们为那个男生说话,她会对我们说,如果她去理解他,那谁又来理解她呢?
以前只是觉得她自私,看到书里写“受害者”倾向,我觉得说的就是我朋友本人了。
前几天,当我们再聊起她前任的事情,我提到了她这种受害者的思维模式,建议她去看看这本书。
但是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能真正接受并采取行动改变。
其实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
我们都活在一个自己设想的世界里,我们的经历、教育、环境造就了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用怎么样的思维思考。
李笑来有一段话说的好,我们每天都要洗澡、刷牙,清洁我们的身体,可是我们却不会主动清理自己的想法。
看完此书,看到我朋友的反应,真的是给我极大的触动。
我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自己相处,了解自己想法背后的动机。其次是多看书,了解别人对于同一件事,他们是怎么思考,以此来审视自己的思想是否存在哪些漏洞,这样我们才能变成一个越来越好的人。
(2)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一个事情的发生,它永远是中立的。而一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是不一样的。
比方:A婆婆看到我的时候脸色不太好
B:如果我认为她不喜欢我—— C:我会很难过
B:如果我认为她心情不好—— C:我会中立地注意自己和她的互动
B:如果我认为她身体不舒服—— C:我会对她格外的关心
为什么?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在这个世界里,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我们要去检视自己的思想,挑战自己的意念。要知道,我们经常是完全听从我们脑袋的声音,从来不去质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