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就在臧孙辰去世的两年前(前619),也就是公子遂盟晋赵盾于衡雍之年,鲁国发生了一起“和平”导致诸卿排序变化的意外事件,就是著名的仲庆父之子——公孙敖(孟穆伯)竟然舍弃爵位和使命,孤身出走莒国:
……秋,襄王崩……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左传.文公八年)
按照官方的说法,公孙敖本来是到成周为刚刚去世的周襄王吊丧,但是半路上舍弃使命直接跑去了莒国,而且目的是为了与莒国的一位公主“己氏”成婚。而关于这位己氏的来历,其实上一年(前620)传已有记载:
……穆伯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声己生惠叔。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声己辞,则为襄仲聘焉……穆伯如莒莅盟,且为仲逆……美,自为娶之。仲请攻之,公将许之。叔仲惠伯谏曰……公止之,惠伯成之。使仲舍之,公孙敖反之,复为兄弟如初。从之……(左传.文公七年)
就是说公孙敖早年已然从莒国娶了几位女子,并且生下了后来的仲孙榖(孟文伯)与仲孙难(孟惠叔)。意犹未尽的公孙敖希望再娶于莒,但是被拒绝了(可能是莒国希望结好更有权势的大司马),只好改作为公子遂迎娶。不过半路上公孙敖窥见了己氏的美貌,于是夺己氏而“自为娶之”。此严重激怒了心高气傲的公子遂,甚至一度将要引起武力冲突。好在叔仲彭生从中斡旋,双方各让一步,将己氏退回莒国,也即谁都不娶,才“复为兄弟如初”。
不过从当时公孙敖与公子遂的年龄来看,应该都不小了。公子遂是鲁庄公之子,最晚出生在庄公末年。如果假定其出生于鲁庄公三十年(前664),按照虚岁计算到了公孙敖夺己氏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而公孙敖即仲庆父之子,大致也出生于庄公末年,因此两人年纪相仿。到了这把年纪应该都不是初次娶妻,而仅仅是填房或者娶妾,因此化解这个矛盾应该也并不难。
说到己氏,应该是一位有些异域风情的女子。按照《左传》的提法:
……初,(卫庄)公登城以望,见戎州……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左传.哀公十七年)
这就是说,己姓是典型的戎姓,因此莒国当为西周时期戎族部落迁移越过鲁中山区到达东海之滨建立起来的邦国。一方面由于居于诸夏、东夷之间而逐渐融入中原文明,并且与其它邦国一样建立了定居的城邦社会乃至政治体制;另一面还保留了相当差异化的语言、文化和种族特色。
当然还有另一个更加有名的已经华夏化的己姓戎国,即商代就已经存在的有苏氏,以向纣王贡献了妲己而闻名。后来由于其在武王伐纣中支持周人而得到了回馈:
……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卫。襄王劳(晋)文公而赐之温……(左传.成公十一年)
即周武王任命有苏氏的君主苏忿生为大司寇,领土就在成周附近黄河北岸的温邑,此可能比康叔担任司寇的时间还要早。因此部分戎人由于官职或者功勋早已部分融入华夏文明,尽管始终保留了相当的特色。如果我们要了解公子遂与公孙敖所争夺的这位己氏,那就想象一下读者心目中苏妲己的形象就行了。
尽管对于这位美貌的己氏的争夺由于叔仲彭生的斡旋而告一段落,在次年(前619),公孙敖仍然抛弃为周襄王奔丧这样庄重的使命,毅然带着财物出走莒国并终于迎娶了己氏。此鲁莽的举动导致孟氏失去了卿位:
也即由叔孙得臣登一位成为大司空,并于下一年(前618)赴周参与为周襄王下葬的丧礼;而之前曾经斡旋公子遂与公孙敖矛盾的叔仲彭生,则越过年纪尚轻的大行人季孙行父(当年约十九岁)直接成为大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