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愈寻找真理,真理愈发迷雾重重。
认识自己,层次一点点剖开。
林老师,今天上课您点出了一个已经困扰我几年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我要如何建构我自己。其实学哲学这两三年这个问题被不断明晰和加深。
我现在可以大致分析自己思想内容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一方面有很强的古典主义倾向,例如表现在,对善好(道家、儒家为主的混合观念)或者某种有稳定性的价值有强烈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少年时期在没有哲学背景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阅读了大量现当代西方文学,被潜移默化影响,导致很多后现代的思想构成了我的精神世界。所以我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行动的方式非常分裂,也很痛苦。其实这学期和您读书我学到了很多,读古典能让人向树立某种善好迈进,但是我也发现后现代的、文学的东西不能从我的精神上分离出去,后现代已经塑造了我对自我的关注方式,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所以我依旧迷茫于如何建构自己,只是更清晰地迷茫着,但也更加痛苦。所以老师您觉得我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有些东西真的能被高度概括吗?
现代、后现代,在试图解决问题中也在不断产生问题。
这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是能被解决的问题。
找回自己和建构自己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学就像风景美好的洞穴、藏匿出口的迷宫。
后现代和古典如何能不对立呢?它们会共同指向什么?
你无法在后现代语境中实现逃离(后现代本就无法给人安居),也无法成为彻底的道德主义。
你要警惕,不能迷恋困顿!去寻找!
不能寓于总括性把握,还要深入细微处 。
生命必有重负。作为在者必有负担。
人存在才有本质,那根据二者则本真从何而来。(海)
对一个存在着来说,它的过去具有什么意义?“找回”可能只是我当下存在形成的反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我当下存在的一个显露。存在在当下的要求的显露,需要过去作为一种支持。并且由于过去也是一种存在,所以这种要求是连续的。或者说,“找回”是我在当下的要求的显露,需要过去作为一种支持。并且由于过去的我也做出了这种要求,所以这种要求是连续的,反思这种连续就形成了过去。
庄子的“藏”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有预感它连接着我需要的生命的回答!法国哲学、现象学是一个脉络!
日本文学传统对人的内在的关照是很有特别的见地的。
我迫切地需要读完完整的作品。
归隐之路——柏格森:
生命是无确定的、永恒流变着的、万花镜,但我们却有追寻确定性的天性(柏格森:理性)。或许实践(生活)也使我们需要确定性的支持,否则,否则…?
神是人理性的抬升,是人的理性的化物。
对偶性生命意志的强调,爱情与婚姻失去了原有意义(如一夫一妻制,使得人的关系有了某种合道德性、合法性纽带),那么是否会使人失去有灵性关系的培养能力?
(生命)直觉是创造的、偶性的;理性是连续的、必然的,人是这种结合,要怎么办呢?
一个例子,关于伯格森“悬隔”和类比胡赛尔“现象学还原”,对自然物与人为物的区别:看到岸边的福寿螺。——自然物的(理性):物种入侵判断——人为物的(人性):美好的螺壳,美好的风景画。
你的优点:感性但不拘于感性。
思考:个人的问题多大意义上是个人的问题,多大意义上是政治的问题,界限何在。
哲学的脉络打通,内容就好办了。
卢梭的野人:宗教的归隐、非宗教的归隐、法国哲学式的归隐,都是归隐。但是你要如何归隐?回到自己…
如何建构自己,和哲学最高的格局:处理属人类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你要如何理解!法国哲学能带给你什么?它将在你的哲学学习中处于什么位置?!
西哲:不断拆分
中哲:以大全看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爱弥儿
内在的个人与社会人的矛盾,我关注魏晋的原因,也不止于魏晋的原因。
李嘉宁:有些文学是关于哲学问题的思想实验。
我:文学并不是有体系地,清晰的说明问题,而是隐晦地说,所以想靠文学进行深度思考是不够的,文学更应当发挥的是感性层面的作用。
林老师:中西方文化如何磨合是十分紧要的问题,文化的冲突、互相无法达成真正理解,终将引发战争,是人类深重的灾难。但这也是哲学的使命!
到处看书,看经典,中西方一并看!
哲学与科学都展现出一种对秩序的追求,但二者强调的又不同,科学追求的是实事的确定性,并试图以确定的实事规范价值,哲学则是更大意义上的规范。
非理性主义为什么不是主流:本身缺少规范,而现实生活必须要求规范,理性必存。
后现代将理性与感性割裂真的合理吗?
理性就是反生命意志的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