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因纪念伍子胥而流传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是没有人打糍粑的,离开老家参加工作前,也没有吃过。
与糍粑产生交集的,是二舅家的大表哥。
二舅常年生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哥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与两个弟弟一起,种粮、种菜、养猪,累资建房,成家立业。
大哥成家后,添丁进口,想尽办法,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迫不得已,只好顺应潮流,离妻别子,外出务工。
几经辗转,最后在成都落脚。骑自行车或挑担步行,游走于街头巷尾,大小工地,做卖甘蔗、瓜子、花生等的营生。
那些年,成都街头悄然兴起了一种小吃:热糍粑。将糯米洗净浸泡蒸熟,装在糍粑机中,摇动手柄,圆溜溜的糍粑团一个接一个的从机器的小孔里争先恐后地挤出来,滚落在托盘里,裹上炒过的黄豆粉,浇上红糖汁就可以吃了。这曾经是成都街头的一景,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哥买了一套做糍粑的二手炊具和机器,学会了做糍粑的技术,从此开始了卖热糍粑的生涯。
刚开始,大哥将自家种的糯米运到成都,一个人做,算是自产自销。后来,大嫂也离开家乡,过去帮忙。
淘洗、浸泡、蒸煮,不惧烈日,不畏风雨,披星戴月,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驮着糍粑机沿街叫卖,奔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青年到中年,再由中年到老年,今天重复着昨天的生活,大哥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大哥用卖糍粑挣的钱在县城买房,赡养老人,供儿子读书。如今,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大哥大嫂也到儿子家含贻弄孙去了。
“热糍粑,一块钱,十二个!”
现在,街面上很少看到卖热糍粑的,曾经无比熟悉的叫卖声残存在记忆里。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哥一家不过是千千万万由农村走向城市的家庭之一而已。很多人和大哥一样,靠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哥与热糍粑的故事,被我作为励志教材讲给小孩听,希望他能传承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写好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