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白话】孔子说:“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本章中孔子提到了颜回的表现,主要是关于“心”与“仁”的概念。
儒家认为“人性向善”,因为只有一个人内心是向善,渴望行善,那么他就会在学习中慢慢成长、在困难与挫折中慢慢磨练,有目的的择善固执,再慢慢完善人格,一步一步提升自己,到最后止于至善。
比如:当下的学校,举办的一些亲子活动,当老师讲述着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父母为学生们付出的种种以及学生们当下是多么幸福时,那些平时极其调皮的学生都能流下感动的泪水和父母拥抱,并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这也就是老师说的一些事情刚好触发了学生们心中的那份善,因此流下了由内而发的真诚的眼泪以及想要改变自我的一些想法。
学生们听完演讲后,有的在行为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慢慢朝着好方向去发展了;有的学生却只是当时有了一点改变,过一段时间后又打回原形了。因此,一个人的心是需要经历种种困难和磨炼,慢慢修炼,慢慢改善,慢慢成长的,不能长时间坚持也是正常的。
都说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就都在那一念之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自我”和“真我”。“自我”的侧重点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的是做这件事是否利己;而“真我”的侧重点是从大众的利益出发,考虑的是做这件事是否对大家和自己都有好处。到底最后如何选择,还得看这个人是“自我”取胜还是“真我”取胜。
孔子曾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关键点就在于你要不要行仁,因为只要是内心想要做的事,那么其它任何困难也都难不住你。
对于孔子来说,行仁是只要你想做,有这个念头,那就有机会付诸行动,做行仁的事。而《论语》中孔子多次说到“不知其仁”,这也正说明了,行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仁”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只有直到人的生命结束了才能知道,所以孔子并没有肯定的回答这些人是否就是仁者。
本章中孔子说在众多学生中只有颜回的心可以长时间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做到这一步。也正说明了如果想要长时间坚持走在人生的正路上,并不容易。因为人心是变化的,会根据认知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会走在正路上,有时会偏离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