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写成于1946年底。是一部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它和《激流三部曲》、《憩园》并列,是巴金一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该书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公务员身上的家庭悲剧。
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被当时社会压垮的知识分子。他曾经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的生活的压迫使他成为了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老好人”。他的性格和心理是病态的,他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惧,并对身边的人和事高度敏感,总是会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但同时,他又是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两难的怯懦男人。在小说中,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敢反抗,只能在心里呐喊着“不公平”;他明明怀疑妻子与陈主任的关系,却没有勇气去询问质疑妻子,还妥协地把妻子“推”了出去;他明知道妻子与母亲的不合,却不敢站任何一方。于是最后他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负,同僚的讥笑,他声也不吭。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他只能一味地劝说,一味地妥协,却不能狠下心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他只能委屈自己求得妻子与母亲的同情安慰,那是他寒夜中追求的唯一一点温暖。
女主人公树生是个学教育出身的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知识女性。她追求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无法忍受丈夫的母亲对她的侮辱;她孤独苦闷,害怕黑暗,在追求“光明”生活的挣扎中犹豫不决;她虚荣固执,不顾昂贵的学费和儿子的苦闷把小宣送去贵族学校念书。然而她追求的无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丈夫,一个不用点蜡烛也充满光明的家庭,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用精致的化妆品,过上有娱乐的生活。这不过是对世俗温暖的渴望,是正常的。
然而这些,汪文宣都无法给予,丈夫怯懦的性格决定他一味地向命运妥协,向不公退让。汪文宣对妻子有着极为深沉的爱,可他无法抛弃他的母亲。当汪母骂出刻薄得令曾树生难以咽下的话:“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 这更激起了曾树生对她的轻蔑和对这个家庭的失望。丈夫的软弱使她在家中看不到希望,“家”成了她追求美好未来的牵绊。她不忍抛下丈夫,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又使她不甘心留下来过这种困苦的生活,于是她最终选择了离开。
曾树生与婆婆之间的矛盾,不仅是简单的婆媳矛盾,更是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一方面,汪母对于独生子表现出的占有性的母爱让她把树生当为“情敌”,认为树生抢走了儿子对她的爱;另一方面,树生爱打扮,追求独立自由,而婆婆思想保守,坚守妇孺之道,认为树生伤风败俗。汪母对儿子的爱也是伟大又可悲的。汪文宣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把所有的爱与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然而汪文宣没有让她过上好生活,她终日在家缝衣做饭,料理家务,还要饱受战乱的折磨。从情节安排上看,婆媳间的矛盾很好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家”最终走向破碎的直接原因。
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在于其强大的共情能力。我认为寒夜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它平凡但深刻,现实且真实,在这部作品中个人的命运影射了时代背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时代命运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