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技术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实验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环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理论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植物保护技术》实验课是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及该门理论课的基础上,专门增设的一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创新课程,它对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其系统运用植保和生物技术的理论,高效率地解决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难题起到重要作用。由此提出植保技术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旨在提升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动手实践研究活动环节参与能力。
二、对课题的认识
《植物保护技术》: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海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农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测报与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质量检验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实验教学环节是《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理论教学为第一课堂,而实验教学为第二课堂;实验课是以演示、验证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
普遍认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学环节,是实现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各职业学校都越来越重视中职生的实验教学环节。
三、研究领域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农学类主干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备植保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我国植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植保体系也从无到有,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市、地、县较为完善的植保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培养植保专业人才的各类大学有近 40 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植保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各高校都逐步开始对传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如何对植物保护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改革,使植物保护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更系统、科学,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是目前植物保护专业改革的重心。长江大学运用“SWOT 法”研究分析了植物保护学科建设的内外部环境,结合植物保护专业教育现状,提出了植保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的四个原则,积极培育植保学科新的增长点,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六点战略思路。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接受。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实验改革方案中都不同程度的蕴涵着开放实验的思想。近年来,开放式实验在国外很多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倡导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开设的项目设计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练习机会,体验开放式设计的过程,要求学生开发出一个新的产品。项目指导老师将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并给予指导,但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会提供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方案设计和制作产品,这就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授专业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即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
英国高校的实验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提供的讲义和阅读资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更加灵活,教师可以结合科技发展、工业应用,随时对讲授内容进行调整。学校为学生提供不限时的实验室,学生只要刷卡就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实验时间没有硬性规定。
日本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本高校的实验教学中,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本大学的实验室全部实行开放,没有时间限制,基础实验室面向学部或全校开放,在课程计划外的空余时间,进行预约开放;专业实验室面向学部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完全开放,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做实验。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借由推进开展围绕《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环节,以及相关性教学训练活动环节,能支持确保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做到理论知识层面与实践技能层面相结合,锻炼提升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动手实践研究活动环节参与能力,确保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全面充分学习掌握植物病理学学科领域,以及昆虫学学科领域的各项基础性实验研究操作技能。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改进传统昆虫学实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对植保专业昆虫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调整和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多层次的昆虫学实验教学体系; 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加强昆虫标本和硬件建设,优化实验室管理,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建立多元化昆虫学实验课考核办法,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昆虫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内容(子课题):
序号子课题负责人研究内容
1植保技术昆虫学实验教学现状研究施鑫琰
陆祖明
调查及分析现有的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教学措施、教学效果等。提出可行性建议。
2信息技术在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徐申
徐金花
搜集植保技术实验教学理论资料,制定策略和方案。
3以学生为主体的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施晓丹
黄卫华
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考核体系的合理构建对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以学生为主体的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4考核体系在植保技术实验教学中创新研究黄卫华
徐金花
规范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提高实验兴趣、实验能力的影响。找寻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有效途径。
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三)研究思路:
笔者担任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农业组专业教师,长期坚守在专业教学第一线。在研究之前首先充分了解《植物保护技术》实践教学的现状,再选定班级进行全面开展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工作。对调查中了解到的植保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后再提出“植保技术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并在20级农学专业班级中试行,以期通过对昆虫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拟于2022年4月--2022年12月期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2年4月―2022年5月):试验准备阶段
1.课题组成立,课题申报,落实任务;收集材料,编写课题方案。
2.试验班级的确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电信系20级农学专业学生及相关专业教师)
第二阶段(2022年6月―2022年8月):文献研究阶段
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的探索阶段。课题组全面开展对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大面积进行专题研究和实验反馈,在示范行动中开拓创新,总结提高,验证理论假设,不断完善方法,期间通过有关部门的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22年9月―2022年12月):行动研究阶段
1.随堂听课,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优秀经验,结合教学实际,研讨适合我校植保实验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3.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4.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总结研究成果,完善相关报告和论文,在自查的基础上,接受课题评估和鉴定。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观察法深入了解当前中职农学专业植保技术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随堂听课,进行课堂现场观察记录等方法了解实验教学在中职农业专业植保教学中实施现状,并形成文章。
2.文献分析法:查阅国内外实验教学实施的文献专著,了解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状况,以寻求有关课题的理论依据。
3.实践研究法:在海门中专高二年级农学专业实施植保技术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在语文教学中以典型案例来深入研究,改变传统的植保实验课堂模式,取得经验,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然后将这些结论进一步进行实践检验。
五、研究内容的分工与落实
序号子课题负责人研究内容
1植保技术昆虫学实验教学现状研究施鑫琰
陆祖明
调查及分析现有的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教学措施、教学效果等。提出可行性建议。
2信息技术在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徐申
徐金花
搜集植保技术实验教学理论资料,制定策略和方案。
3以学生为主体的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施晓丹
黄卫华
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考核体系的合理构建对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以学生为主体的植保昆虫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4考核体系在植保技术实验教学中创新研究黄卫华
徐金花
规范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提高实验兴趣、实验能力的影响。找寻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有效途径。
六、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承担过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均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曾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每年课题组成员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课题主持人施晓丹老师是海门区骨干教师,海门区优秀任课教师,参与过多个省市级立项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独立发表多篇论文,获得过省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南通市一等奖;省创新大赛三等奖;省技能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得省技能大赛二等奖;黄卫华老师是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省农业中心教研组成员,主持过多个省级课题,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徐金花老师是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农业化工中心教研组成员,获得过省技能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省技能大赛一等奖,当过国家级技能大赛裁判,制定南通市技能大赛方案;徐申是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工作部副主任,连续参加过多次教学大赛,曾获江苏省二等奖,并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其他成员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市区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现有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并认真学习这些文献资料、理论文章。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和南通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有浓郁的教科研氛围,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在南通市教科研工作综合考核中连续多年列南通市所有中职校第一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提供一切便利,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个全面的保障。
课题组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课题研究管理机制,每周一交流,每月一总结,每年一汇总,强化过程,细化目标,有效驱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