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自控力》的第六章: “那又如何”: 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当你情绪低落时,你是如何缓解的呢?购物?吃东西?喝酒或是玩游戏?这或许是最常见的减压方式。
每当人情绪低落时,大脑就会想尽办法来维持人的快乐心情。这就和人天生知道远离危险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
于是,当我们处于巨大压力下,压力就会和多巴胺“强强联手”,将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想要更快乐”的目标就会战胜自控力的目标。这时采取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常常会让我们觉得更有压力。
此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听从大脑的安排,而要想想那些曾经有效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跑步、做瑜伽、甚至大声唱歌或安静画画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舒缓压力,而不是压力倍增。
这也就让有些人由此发现了商机。他们利用人类畏惧死亡心理来进行“恐惧营销”。其实就是针对人们面对恐惧时的逃避心理而制定的。如果我们能够正视恐惧,那么这种所谓的恐惧营销可能就不会发挥什么作用了。
当我们在意志力挑战中失败一次后,往往容易陷入“那又如何”效应。有点类似于破罐子破摔心态。心想着既然已经破戒了,那接下去再怎么做又如何?
导致这种心态的关键不在于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号。正是这些对自我的批评和否定使得人们觉得似乎除了继续错下去,已毫无其他出路可言。
那要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学会自我谅解,而非一味地自我批评。
因为自我批评只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和自控力,还容易让人产生抑郁的情绪。相反,自我谅解则会帮助人们从错误中恢复,帮助消除想到失败时的羞愧和痛苦。这样才会走出“那又如何”的恶行循环。
因此,当我们自控力挑战失败时,不要急于自我批评,而是要学会原谅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这样得心态,今后才能坦然面对错误,而不是逃避。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是发誓改变,幻想改变后的自己及生活,这会让我们陷入“虚假希望综合症”中。因为它总是伪装成自控的样子来蒙蔽我们的双眼。
逃避这种虚假也很容易,那就是不要只是制定那些空洞的、宏伟的计划,要制定适中的目标。从小目标着手,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去做。
总之,在我们情绪低落时,总是容易落入诱惑的陷阱,这时需要的是:缓解压力,认清事实,学会原谅自己。让自己从压力中慢慢恢复,从而更加勇敢地去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