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基础:从声音到符号
语言。
语言,为婴儿和外部世界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基础。它与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使我们对人和物体进行思考,并将我们的想法传递给他人。
在语言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区分语言理解、言语理解、语言生成,以及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理解和生成两者之间关系的背后有一个基本原则:理解先于生成。一个十八个月大的婴儿可能会理解一系列复杂的指导语(比如:从地上捡起你的衣服,把它放在椅子上)但自己说话的时候可能还无法将两个以上的词串起来。在整个婴儿期,理解的发展比生成要快。
早期的声音和交流。
如果和一个即使是很小的婴儿待在一起24小时,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咕咕的叫声、哭声、咯咯的笑声、嘟囔的的声音和很多种其他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但是它们在语言发展方面发辉了重要的作用,为真正的语言铺平了道路。前语言交流是通过声音、面部表情、手势模仿和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当一位父亲用自己发出的“ah”声对女儿的“ah”声作反应时,女儿会重复这个声音,然后父亲会再重复一次,他们正是在进行前语言交流。显然,这个“ah”声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对它的重复类似一种对话交流,教给婴儿有关交流需要双方参与、轮流进行的知识。
前语言交流最明显的表现是牙牙学语。牙牙学语,即发出类似言语但又没有意义的声音,它开始于2-3个月大的时候,一直持续至1岁左右,当婴儿牙牙学语时,他们从高到低地改变音调,一次次地重复相同的元音(如以不同的音高重复“ ee-ee-ee”),5个月以后,牙牙学语的声音开始扩展,反映出辅音的增加(如“ bee— bee-bee-bee”)
牙牙学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所有的文化中都以一种相同的方式出现,在婴儿牙牙学语时,他们会自发地生成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的声音,而不是仅仅产生他们听到的周围人所说的话语。
实际上,即使聋童也会以自己的形式表现出牙牙学语:失去听觉并接触符号语言的婴儿,他们用手而不是声音来“牙牙学语”,因此,他们通过手势表现的“牙牙学语”类似于听力正常儿童的口语牙牙学语,另外,牙牙学语的婴儿手势的产生所激活的脑区与言语生成所激活的区域相似,表明口语可能是从手语进化而来。
牙牙学语典型的发展轨迹是从简单过渡到复杂的声音。尽管处于某种特定语言的发声环境中似乎还是并不会影响最初的牙牙学语的差异。六个月大时,牙牙学语就反映出婴儿所处的语言发声环境。
前语言言语阶段,这是婴儿利用非言语,声音,手势,面部表情,模仿以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思想和状态,和父母交流,获得自我(?)的满足。
大约10—14个月,婴儿会说出第一个单词。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只有当儿童对人、事件或物体进行了清晰一致的命名时,第一个单词才真正产生。以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婴儿在多种情境下看到母亲在做不同事情时,也能把“mama”这个词一致地用在妈妈身上,而不会用在其他人身上,它才算得上是第一个单词。
早期的语言还有其他区别于成人语言的特点。例如小西把自己睡觉时的盖的毯子称为“毯子”,而当妈妈给她新毯子时,小西不愿把这块新毯子也叫做“毯子”,而是只把这个词用在最初的毯子上。小西不能将“毯子”这个标签泛化到一般的毯子上(她睡觉用的毯子对于小西来说,具有心理上的不同涵义),心理学家称为泛化不足(为什么会出现泛化不足过程?),即用词过于局限,一般发生在刚刚掌握口头语言的儿童身上。当婴儿发展到能够更熟练地使用语言时,相反的现象有时会发生,过度泛化是指词语被过于宽泛地使用,过度推广了它们本身的含义。例如:当小西把公共汽车,卡车和拖拉机都叫做“小汽车”时,她假设所有有轮子的物体都一定是小汽车。这是儿童思维加工过程中正在发生的进步,他在开始发展出一般的心理范畴(如何理解各种心理活动和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知情意)和概念。
婴儿使用语言的风格也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儿童使用参照性风格,使用语言主要是为了对客体进行标记。一些儿童倾向于使用表达性风格,使用语言主要是为了表达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我的理解,参照性语言更多表达的是关于人、事、物的描述性语言;表达性语言更多的表达社会性情境中的互动关系。
儿童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儿童大脑加工外界环境信息,儿童认知的发展。从非语言交流到语言交流,儿童会同时利用非语言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需要引导儿童学会用语言表达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