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华杉讲透】:“「巧言」,花言巧语。『令色』,伪善的神色,巴结人的神色。「鲜矣仁」,仁德是不会多的。巧言令色的奸臣自然不是好人,而那种内心懦弱、患得患失,怕因对不上领导的意思而使自己的地位、利益受损,从而顺着领导的意思说话的人,也是不仁之人。张居正说,说话的语气和神色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有德的人,语气、神色都很正。”
《华杉讲透论语》:“圣人君子是怎样呢?朱熹说:‘圣人辞不迫切。’圣人说话,不着急,不急于去引导对方,更没有私藏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不为自己的利益。他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你听,他很高兴,你不听,他有耐心。前面学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我看到了「巧言令色」的具体表现,首先,这给了我一个对照的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其次,透过具体表现的描述,也让我学到要识别出并远离这种状态下的人。
坦白地说,「巧言令色」真的非常讨人喜欢,是一条轻松的路,这在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情景,自己在这种情景中,一方面并不那么讨喜;另一方面,当集体中有这样的倾向和氛围的时候,也会犹豫,犹豫要不要顺应规则。
今天我在工作中感受到,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有选择的。只是要想清楚,选择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就像在巧言令色的环境中,自己选择了不巧言,就要接受不讨喜的状态。
人真的是非常『情绪化』的,煽动情绪是驱使人行动最好的武器。「巧言令色」之所以很普遍,也是因为它符合人之常情,顺着上级的意思来,这样最容易、最轻松也最讨喜。如果选择不『巧言令色』,首先要想清楚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其次需要更强大的内心和实力支撑自己反着人群走。
“人不知而不愠”,在日常生活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场景中真的非常修炼人。比如,今天在年会上,每个人对他人提出的问题和困惑都有自己的理解,其实很有可能跟本身想要表达的差距很远,被误解是很普遍正常的事情,真的需要更强大的内心去表达自己的困惑以及接受他人的不理解。提出发现的问题比肯定和赞美更难,因为可以装作不看见,对问题保持沉默,只说好听的的话。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更加坚定自己做人做事的标准和方式。在环境中,要学会不断地课题分离,别人怎么做是他人的事,自己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不妥协也不特殊情况,同时也要接受坚定自己带来的结果。想要做一个仁义的人,就按照仁义的标准和要求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