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口气把《包法利夫人》看完了,《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也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剧情走向早就知道了,这次看原著,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本名爱玛)和老包法利夫人的婆媳关系问题,看来婆媳关系确实是全世界的一个问题,而且从古延续至今。
老包法利夫人的儿子夏尔·包法利有过两位媳妇。第一位老婆杜布克夫人是老包法利夫人亲自帮儿子讨来的。为此老包法利夫人还把其他的竞争者挤掉了。“甚至有个猪肉店老板,有教士们撑腰,手段十分高明,也被她巧妙地击败了。”杜布克夫人是一个枯瘦、刻薄、爱吃醋的女人,娶了这样一位“妻管严”,结婚之后的夏尔并不快乐。但是婆媳关系却不错,两人沆瀣一气。“老太太呆上几天,就仿佛在儿媳的影响下,变得尖酸刻薄起来。于是,婆媳俩就像两把刀,朝他又是刺又是砍,评头品足,百般挑剔。”当然后来知道杜布克夫人其实并没有什么财产,就和老包法利先生一起上门质问她那是后话了。
后来夏尔娶了第二位妻子爱玛,爱玛年轻漂亮,夏尔非常爱她(包法利虽然看起来窝囊,但对爱玛的爱比谁都深,还想看的朋友我有时间再写一篇关于这个的)。老包法利夫人和爱玛的关系并不好,她不喜欢儿子这位新媳妇。可以说从一开始她就对这媳妇不满意,婚礼那天,“老包法利夫人一天没开口说话。儿媳的打扮、酒席的安排,统统没征求她的意见,她老早就上床睡了。”这证明这新媳妇没把她这个婆婆放在眼里,婆婆当然不高兴了。
结婚后呢,两人的生活理念不一样,经常引发矛盾。老包法利夫人来到家里,嫌弃爱玛不会持家,不够节俭、不管理佣人、不精打细算。老太太的唠叨爱玛当然不爱听。婆媳俩对话都是带着怨气的。
后来爱玛因为莱昂离开,对生活失去兴趣、脾气古怪。老包法利夫人更看不惯她,对夏尔说“你媳妇就需要强迫她干活,干得头晕就什么病都没有了。现在这样就是因为她成天无所事事,满脑子胡乱想造成的”,并提出不要再让爱玛看小说。
从这前后对两位儿媳妇的态度对比,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婆媳关系到会比较和谐。我们古代也可以读到不少这样的故事,陆游和唐婉爱的死去活来,但他妈就是要拆散他们,后来陆游又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但是婆媳关系倒是和谐得很。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也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好。
就这本小说来说,老包法利夫人不喜欢爱玛,两人婆媳关系紧张,除了老夫人嫌弃爱玛不节俭持家,不干活无所事事外,还有比较深层的原因。
老伴老包法利先生曾经对儿媳妇有过非分的举动。揽着儿媳妇的腰对夏尔说“你真得当心哩!”老包法利夫人虽然知道丈夫本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成性的人,但是丈夫喜欢的女人就是自己的情敌,所以对于这个儿媳妇自然更没好感。
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老包法利夫人对儿子霸道的母爱。书中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夏尔的家庭情况,老包法利先生夜里经常从一个有一个下流的地方被人送回家来,喝的烂醉如泥。老包法利夫人忍气吞声,终身劳碌。得不到丈夫的爱,对未来的希望自然就落到了唯一的儿子身上,她对儿子倾注了她所有的爱,哺育他成人,让他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媳妇。所以一个这样的母亲,自然无法忍受她唯一儿子的爱被分给了另一个女人,并且儿子对媳妇的爱比对她的多,这是绝对让她无法忍受的。“杜布克夫人在世时,老太太觉得儿子是偏向她的。而今呢,夏尔对爱玛的恩爱,在她看来,不啻是对她的慈爱的背弃,是对属于她的感情的侵犯。她伤心地默默注视着儿子的幸福,就像一个破了产的人,隔着玻璃窗,看着别人在自己的旧宅吃饭。他用回忆往事的方式,她所付出的辛苦和所做出的牺牲,并将之与爱玛的漫不经心进行比较,证明他把爱全部倾注在爱玛身上,是不明智的。”看到这一段,感觉特别真实,19世纪的法国作家笔下的婆婆和如今大多数婆婆的思想一样。
老包法利夫人在爱玛去世后,搬去和儿子一起住,替他管家。“多少年来,失去了儿子的情感,如今失而复得,心里暗暗高兴。”但是此时夏尔却无法入眠,时时思念着爱玛。
相对于中国陆游的妈,焦仲卿的妈,老包法利夫人其实已经好很多了,起码她没有逼着自己的儿子离婚,但是这样霸道的母爱,又造成了多少个不和谐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