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走到十字路口,先生一把过线冲到了左拐的第一位,停好车。
孩子说:“爸爸,你违法了!”
我说:“你爸这上升不到违法的层面,违法那是犯罪,这最多算个违章,归到伦理道德的层面。”
孩子笑着坐直身板,扳着指头笑说:“妈妈,这你又不懂了吧?让我从我们的课本道法的角度,给你们普一下法,违法有三种,第一种,违反的刑法,第二,违反的民法典,第三,违反的行政与治安处罚法。你说的犯罪只是这其中的一种,知道了吧?”
我没有去评判孩子“就你懂得多”,而是和先生一样笑赞孩子:“儿子,你这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结合了,背得还这么熟练,咋做到的?爸爸妈妈确实又跟着你长知识了。”
送到了接送点,孩子下车拎好行李说:“妈妈,是不是这次放假要来接我?(嗯)那你穿得漂亮点,打扮打扮。”
咋了?现在都嫌弃老娘了,那上高中大学结婚生子,你老娘我不更老了?肩背腰驼,你不得更嫌弃?!这孩子,咋能这样?咋能嫌弃妈妈!我就是穿成个要饭的过来,你都得认我!看看人家网上的,妈妈是清洁工,儿子还跑过去相拥。就你这样,你妈配你绰绰有余!你对残疾人还能做到尊重与同情共存,你老娘我有鼻子有眼,不缺胳膊不缺腿儿哪点不能见人了?!
我像摁灭烟头一样戒掉评判的瘾。笑说:“儿子,好的,这样吧,漂亮点今天也没时间说个具体的标准了,妈妈那天穿着啥样,你看着,如果觉得可以你就冲我走过来,如果觉得不够漂亮,咱俩就迎头撞上也装不认识,咋样?”
孩子笑笑说:“妈,你真逗。”
“嗯,妈知道你就想让我收拾一下,注意一下穿着打扮,我会全力以赴的!愉快的一周开始了,再见。”
孩子挥手告别。
我们对孩子有要求,孩子对父母也有要求。
昨天晚上,陪孩子去篮球场打篮球。下着雨,因为我舍不得新买的鞋,我就穿着家常拖鞋出门。孩子看到了说:“妈妈,你可喜欢这样土土地打扮自己。这双拖鞋赶紧扔了吧。”
我低头看着黑不溜秋的拖鞋,着实很不搭。回来就扔了,然后穿着一翠绿的家常拖鞋去球场接儿子,更加没眼儿看。
有时候为啥急着去评判?孩子长大了,懂得比我多了,有一种不受控制的压迫感。孩子只是说说让妈妈打扮得漂亮一点儿。为啥自己会想那么长远,甚至想到老了孩子也嫌弃不养老?与自己的过度担心有关。听风就是雨,孩子只是随便说说,我就上纲上线。自己想让孩子对自己服服帖帖,俯首称臣。这样的话注定是痛苦的,不爽的。
即便孩子当下确实有嫌弃之意,但孩子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我也在不断学习升级,孩子一定会长大成熟的。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我们也经历对父母的崇拜,到感觉父母懂得还没自己多,最后到养儿方知父母恩,又重新回到母慈子孝的状态。
戒掉评判孩子的瘾,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善意的解读,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愉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