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会有抑郁倾向吗?是的!一项针对全国6万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1.03%的学生受到了抑郁症状的困扰。
中小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因素(比如环境适应性差、心理脆弱、遇事容易想不开等)、家庭因素(比如儿童早期父母养育的忽略或者缺失、父母对孩子的正面评价不足等)、学校因素(比如不和谐的同伴关系常常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孤独感、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等)。
当孩子出现抑郁情绪之后,不知所措的家长
有的父母开始四处求医或者查阅资料,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错误,有的开始向孩子认错检讨,有的不敢再向孩子发脾气,可是,父母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治疗孩子的病”,按照某些孩子的话说“他们都是暂时的改变”“他们都是装模作样”“他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孩子出现抑郁情绪,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见事于机先:关注孩子的特异性表现
如持续的情绪低落,没有乐趣,孩子自觉没有既往的愉快感,处于相对稳定的持续不愉快、低落的情绪状况;
学业上体现出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或学习效率下降,老师讲课跟不上,课后复习较多字认识,但理解起来比较慢,不能够专心,容易走神等;
睡眠中出现问题,比较突出如早醒、入睡困难,甚至入睡后睡得比较浅或彻夜不眠等情况。
可能还会出现食欲的变化,即没有胃口,食量也会下降,同时觉得疲惫、精神欠佳。
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非特异躯体不适,如头疼、头晕、反酸、恶心、心慌等。
抑郁症重在预防,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家长首先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特异性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表现,家人应予以重视,尽快带孩子就医。
2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病急乱投医
孩子患了抑郁症,首先要带孩子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医,明确诊断,根据情况,及时治疗。最好能够双管齐下,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
不要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到处烧香拜佛、请菩萨保佑、请风水先生调整风水,他们往往会用夸大疗效的广告吸引患者家属,这些迷惑人心的坑蒙拐骗,瞄准难治的抑郁症患者,往往让患者既花了钱又耽误了时机。
家长要多多学习抑郁症相关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了解抑郁症常用的有效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
3有“理解”的陪伴,很重要
父母的陪伴当然是重要的,然而陪伴过程需要加入真正的理解,即使最终还是感觉不懂,但尝试理解的态度,已经是一种积极的作为了。
试着听听抑郁症子女所经验到的疾病历程,以及生病所造成的影响,然后说说父母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困惑,或者分享自己想帮忙却使不上力的心情,问问孩子自己能做些什么?
4家长也需要心理咨询与治疗
在孩子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同时,家长最好也参与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别是当孩子同意与家长一起咨询或治疗时,可以开展家庭心理治疗与咨询。
孩子的抑郁症有它的心理功能,往往这是家庭系统出现问题的征兆,也是需要家庭做出改变的信号。
因此,家庭治疗或配合孩子咨询治疗,父母接受咨询与治疗非常重要。
咨询师或治疗师会帮助家长看到家庭系统出现问题的模式,帮助父母觉察亲子互动关系中需要改变的方式,或者帮助父母觉察夫妻之间的交流互动模式。
通过父母或家庭的改变,孩子的抑郁往往也会得到缓解或疗愈。
5慢慢调整家庭氛围
孩子抑郁了,对于家庭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事件,甚至是冲击性事件、危机性事件,特别是孩子常常提出要自杀,父母往往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间一长,父母就会出现崩溃的感觉,甚至自己也会严重失眠、焦虑、抑郁了。
有的父母开始逃避、夫妻之间开始互相指责,甚至有的婚姻因此解体。
因此,家庭氛围需要在医生或心理专家帮助下,进行稳定化、正常化调整。
家庭的生活节律需要逐渐恢复,家庭的业余活动需要慢慢丰富起来。
一家人的游戏或运动活动需要多起来,一家人外出就餐或在家聚会要多起来,增加一些文娱活动或阅读、看电影、弹琴、唱歌等活动。
随着孩子情绪稳定,父母的工作也需要慢慢调整,逐渐恢复常态。当然,父母如果是工作狂,则需要调整,减少加班与出差,确保周末与晚上陪伴孩子。
有抑郁表现或已经确诊了抑郁症的孩子在接受干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做出积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