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之前,先跟你做个小游戏,当你看到“Я чувствую себя монстром”的时候,你有什么反应?
不懂俄语的人,会说除了看不懂,没什么别的反应。
其实,这是一句俄语,而它的中文意思是“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怪物”。
看到中文后,有人就开始有反应了,他感到了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这时,如果我把句子更换成其它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中文。比如,我真垃圾;我不应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就是一个错误。
有人的反应就开始变得更强烈了。
那么现在,如果在把这些句子统统换成俄语,比如,Я мусор; Я не должен существовать в этом мире; Я ошибся。
你会发现,你的反应再次消失了。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用你不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和用你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会让你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
一种解释是,文字/语言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我们为之赋予的意义并反过来影响我们。
但是,语言文字并不是现实本身,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把那些否定和怀疑的文字/语言当作了现实本身,并对这些文字/语言作出了反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俄文中同样的意思表达不能激起你的反应,因为你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是绑定在中文词语中的。
既然意义是绑定上去的,那就意味着它也可以松绑,而这个松绑的过程就是认知解离。
通过解离,你可以做到,当看到和想起“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怪物”时,跟看到和想起“Я чувствую себя монстром”一样,没啥反应。
可是,把附着在文字/语言上的意义松绑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当我们还在大量用笔书写的时候,写着写着你会突然发现有个字变得很陌生,先是对这个字的读音感到困惑,继而失去对字义的联想能力,最后甚至“不认识”这个字。
这同样可以迁移运用到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上。否定和怀疑的声音虽然还会不断出现,但通过认知解离的作用,这些声音对你来说意义不明,无法识别,于是最终也就无法影响到你了。
那么,如何把写字时发生的认知解离,迁移到对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认知解离呢?
我们可以想想写字这个例子,在写字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对字失去反应,并最终感觉不认识的呢?
1、保持一个物理距离;
2、大量的重复书写;
3、长时间盯着看。
因此,在面对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通过想象营造一个物理距离,比如,把自己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声音想象成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戏剧,而自己本人正坐在观众席上观看这部剧。
你要一直盯着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但不要爬上舞台。
然后,你要不断的重复观看这部戏剧,直到自己作为观众感到有些厌烦。
只要你能持续不断的这样想象,那么在想象中营造的物理距离就会逐渐转化为心理距离,并最终完成认知上的解离。
认知解离会帮我们甩掉过去的包袱,可以让我们轻装上阵,直接建立对于自己的新的认知,也就是完成对于自己的认知重构。
没有认知解离,我们身上就会背着沉甸甸的过去的包袱;而如果没有建立起对于自己的新认知,那么过去的认知就很可能卷土重来。即便你可以一次次的进行认知解离, 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