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设置“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有: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显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而“富有童趣的图画书”多指绘本类图书。绘本因具有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等特点,被儿童喜闻乐见,是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绘本教学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绘本阅读推荐杂乱无序,缺乏合理的目标、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以及完善的评价标准,导致低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质量不高,阅读效果差强人意。接下来,笔者结合近阶段对于低年级绘本教学的课堂实践,作一些反思和总结。
1、 以“猜读、共读、角色转化读”助学,促进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提升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低年级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共性,那就是“言语”发达而“语言”匮乏。什么是“言语”呢,就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那什么是“语言”呢?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词。低年级学生在运用“言语”交际的过程往往比较自然、得心应手,但在用“语言”进行转化的时候却往往发生困难。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词汇量缺乏。解决办法就是大量阅读,积累语言词汇。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笔者采取各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语言积累与转化。
绘本《一颗超级顽固的牙》就是一本有价值的语言积累材料。低年级学生都有牙齿松动的经历,那么牙齿松动之后怎么办,也成为每个儿童心重普遍思考过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出示图画,猜一猜主人公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让那颗松动的牙齿掉下来。学生的回答属于自我表达的语言,不够完整连贯,但在引导之下,可以出现“扭下来、拽下来、拖下来、拔下来”等众多词汇,这属于语言的初步积累。接下来,是师生共读环节。教师与学生共读绘本,学生模仿主人公的动作和语气,积累“呼哧、哎吆、阿嚏”等语气词,触发了语言的二次积累。再接下来是“角色转换”读绘本,所有学生化身“小猫咪”,向“牙齿小精灵”讲述小主人的掉牙经历,这里既有语言的积累,同时又包含语言的运用。
低年级绘本阅读到底“教什么”“学什么”,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必不可少。作为教材的补充,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得到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多样。
二、以“预测、提问、推断”助学,促进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提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瑞典著名心理教育学家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发展多依赖于直觉与具体形象,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重点在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强化与训练,同时也是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首先,绘本之中包含众多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在绘本《不要和青蛙跳绳》,不仅有小主人公“壳壳”,还有老虎、大象、鳄鱼、长颈鹿、青蛙等,都是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给予学生不同的角色体验,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另外,绘本内容具有反复性。《月亮的味道》中,反复出现了“某某动物够不着,又叫来了两外的动物”这样的内容,这本身就自带“可预测”功能,给予学生“预测”“推断”的可能,从而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还有,绘本具有简单易懂的内在逻辑。《狡猾的狐狸》因为欺骗而没有好下场,这属于因果逻辑;狐狸先在口袋里放一样东西,再将这样东西吃掉,然后欺骗主人,获取更大的回报,这属于先后逻辑。这些绘本所包含的思维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交互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绘本阅读教学时,要多采取“预测”“提问”“推论”等助学策略,助力低年级学生各项思维的稳步发展。
例如,《不要和青蛙跳绳》阅读教学中,在阅读前,我们可以预测:封面上有很多动物和动物的影子,我要找一找,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也可以提问:看完封面后,我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推论:我知道壳壳为什么生气,为什么说讨厌妈妈。我知道壳壳为什么在屋里跳绳。阅读后,我们可以提问:这本书的名字叫《不要和青蛙跳绳》,为什么不要和青蛙跳绳呢?所有具体问题都围绕“预测”“提问”“推论”等策略,目标直指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学语言、促思维,是低年级绘本阅读最重要的两大目标。其中,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生,思维的的发展又以语言为外显。要突破绘本阅读教学的困境,一线教可以从语言与思维两方面进行切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