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提供基本的原则和解释系统,需要简洁明白地说清楚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提供一套高效的做事步骤,让我们能够将要求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策略性知识是指:关于程序的程序,对整个学习或做事过程的监控。不断地对程序进行优化,使之越来越完善和极简,以提升效率。
正如魏老师所说,在教学中多数老师认为只要拥有陈述性知识就可以,很少去研究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但实际上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往往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我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子做简要描述。教学中,我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详细地指出学生练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以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学生也应该如我所期待的那样拿出他们的最佳水平。但每到测试总是败兴而归,测试中总会发现学生做了好几次的习题还是会出现错误,辛苦努力了大半个学期,学生学习效果仍旧不佳。这时候我会感到愤怒、无助,会抱怨孩子学习能力差、习惯不好,不努力、不刻苦,甚至觉得孩子愚钝。这时候老师实际上只用陈述性知识去解释教学问题,而要改变问题,仅仅依靠陈述性知识--即讲道理是行不通。
此时,采用程序性的方法也许可以奏效。比如设计分层次练习,让学生在符合自己的难题中逐步积累学习的自信心;提供具体而微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为他们提出近期内可以努力的方向。比如说有些孩子乘法口诀未过关,则让他在几周内将乘法口诀熟练背熟,并能在计算当中有效地提高正确率。对概念混淆不清的,将概念写在书的扉页逐字逐句地教他去理解、读诵;对一直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时不时地询问变化情况,可以和他们聊一聊学习以外的事情。班上就有一个孩子,半学期都未见他主动去学习,需要完成的练习本,更是离奇的没了踪影。但是这孩子每次非常喜欢围在我身边和我聊天,我就有一句没一句的和他们聊,半学期过去了,我惊奇地发现他竟然拿着书本来和我交流,哪些题目是已经会做的,哪些题目还不明白?
使用程序性知识使教学效果发生了一些好的转变,但好的现象要维持下去,还需要进一步地对程序进行优化。比如指导学生记住概念以后,学生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概念需要进一步的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迁移概念学法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观察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者之间有差别,更有紧密的联系。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应用陈述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会不断地清晰、优化。优化了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会促使陈述性知识更好地掌握。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提升。
其实,并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科任老师的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个人的做事过程都需要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样学习效率、工作效率才会有规划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