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好当,女作家更不好当。
话说的直白一点,如今很多人都只能被称为“写手”而非“作家”,同样的,“码字”也并不等于“写作”。台湾作家刘墉说自己“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我认为这也是所有作家的共同特质,还要加上一点:对文字的敬畏。
我喜欢的女作家也不多:刘瑜、张爱玲、方方、迟子建……细细想来也就这么几个人。写作需要投入情感,但归根结底是一件理性的事情。而理性,是女性较为缺乏的特质。我喜欢的女作家都是很理性的人。说实话,我真的觉得像琼瑶奶奶那样白发苍苍时还在每天问自己的伴侣“你爱不爱我”这种问题,对方不能给出肯定回答就觉得天崩地裂,哭哭啼啼地要寻死觅活的这种场景实在太恐怖。
扯多了,绕回正题。
刚开始看见这本书的标题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描述战争的小说。所以,等我怀着满腔激情与热血打开书页,希望能从中看见战火纷飞下的爱恨情仇时,毫不夸张的说,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过是一本随笔集嘛!然而等我静下心来阅读时,我还是被深深折服了。
能将生活中的细碎小事、对时事的个人见解融于富有哲理的嬉笑怒骂之中,这一点很有钱钟书《围城》的风格。然而比起《围城》,这本书写的内容更广更杂:室友,爱情,书和电影,政治制度……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然而只有刘瑜能将我们眼中的贫瘠枯燥写出精彩。
摘录几句书中的妙语连珠:
1.“走在灰而亮的天空下,我听见空气中到处是扇得啪啪作响的耳光,到处飘荡着鲜艳的、徒劳的红唇。”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在我们眼中,他人的一些行为是如此荒诞无聊、不值一提。我们不知道的是,这荒诞不经中包含了他人多少的努力与辛酸。也许他人眼中的我们也是这样。所以,如果能遇见知音,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2.“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不过是别人手机里的两个音节而已。而过几个月,就连音节都不是了,仅仅是被消耗的无法追回的那段时间,躺在烟灰缸里的几截烟灰而已。”
其实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取悦别人不如快乐自己,不要把某个人看得太重,从容地应对每个人的遇见和告别,始终保持着“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的姿态,谁没有了谁不行?
3.“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从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笑得甜甜蜜蜜,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三年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缘分”二字,妙不可言。
4.“煽情这个东西,正如其他很多东西,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一点,几万网民签名让某电视主持下台,就是一个证明。另一个证明,就是至今很多人想起倪萍那盈盈泪光的双眼,还会有一种莫名的想哭却哭不出来的生理反应。
其实,聪明一点的电影早就不煽情了,反煽情才是时代潮流。在反煽情的方式上,有两个套路。一个是无厘头,看谁假正经就跑过去撞它一下,看它摔得四脚朝天,然后逃之夭夭,像胡戈那样。另一个就是冷煽情,比如那些艺术电影,人人都绷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半天不吱一声。我不哭不笑不吵不闹,让你们这些批评家一个批评的把柄都抓不到。”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啊!”发自肺腑地表达不好吗?
5.“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烦躁”是事情太多,“抑郁”是事情太少,人这种生物真是太娇贵,半点委屈不得。
6.“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随时随地地可能被甩掉,所以每天处心积虑地往脸上涂日霜夜霜,一直涂到脸上所有毛孔都被堵塞为止”
是我们太焦虑,还是现实太残酷?但努力过至少无愧于心,难道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头也不回的背影再后悔不迭吗?
7.“一切低俗的东西,在高雅的东西面前,有它自己的奥妙。”
要不怎么会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个词呢?
8.“其实没有机会也可以创造机会的,但是创造机会,多么辛苦啊,要翻山越岭吧,要四渡赤水吧,哪像眼前这铺好的高速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开下去。”
有了捷径,谁又愿意走弯路?所以只有少数人才会追寻心中的月光。
9.“治疗愤世嫉俗的最好方式是不断照镜子。”
深表同感,还需要多说什么吗?
10.“春天来的时候,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但是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就觉得自己错过了点什么。”
其实这种心态就是美的。
11.“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
是颓废还是性感,只有自己知道。
……
书里的许多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比如“词语洁癖”这一篇文章中,刘瑜提到自己有词语洁癖:她不喜欢“美金”这个词,认为这个词包含着穷国对富国的谄媚之意;她不喜欢“banker”,把它直接和“装蒜”划为等号;她不喜欢“高尚住宅”,惊呼难道还有“卑鄙住宅”不成……我看书的时候乐不可支,留心观察后发现自己也有这种洁癖。而且不仅是对词语,有些句子看了以后,身上都会起鸡皮疙瘩。
首先是“淋漓尽致”等一些词语。不过请不要误会,这不是这些词本身的毛病,错在我身上。主要原因是我选择的专业总逃不了写影评的任务。我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板:导演的镜头运用如何“独具匠心”“别有用心”,音乐的安排如何“恰到好处”“感人肺腑”,演员的演绎如何“生动传神”,实在没话说而字数又不够时,再加上两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发人深省。”在我们的眼里笔下,没有“烂片”这个词,每部影片都是我们心中“不可复制的佳作”“难以再造的经典”。佳作经典太多的结果就是,我看见这些词句心里就有无名火窜起。有一次在教科书上再一次看见了“淋漓尽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我一把抄起了桌上的笔,对着这四个字一阵猛划,直到听见“刺啦”一声,那怒火才慢慢平息。
其次就是一些“鸡汤句”。比如“这世上有人偷偷爱着你”“愿你被这世界温柔以待”“我只做万分之一的女孩”等等。刚开始我看见这种标题还会点进去看看,后来实在是受不了文章里满满的琼瑶心和欺骗性了。内容无非是某人散步路上看见了一只小猫在喝牛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明白“生活的真谛”了;某人过腻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于是一口气开了十几家咖啡馆,每天听着肖邦的钢琴曲缓缓品尝着手中蓝山的苦涩与芬芳;朋友圈里“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你值得最好的”之类的奢侈品广告几乎每天都在刷屏……
很好,这些话和事很浸淫意志,令人神往。只是我们对它们有没有仔细揣摩过:努力生活了这么久,需要让一只猫来告诉你生活的真谛吗?适合猫的生活,未必适合于你吧?想开咖啡店可以啊,本金呢?技术呢?员工呢?光是有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够吗?那些鼓励我们买奢侈品的人,恐怕自己都在租房子住,现在估计正在为下个月的房租发愁……我不喜欢这些鸡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把我们本应该承担的责任莫名其妙地推给“这个世界”。“失败了没关系,被人骗了也没关系,这个世界爱着你。”这是什么理论?这个世界的舞台十分开阔,但只留给那些愿意努力拼搏的人。“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实干兴邦”,别沉溺在鸡汤中,把平庸生活当作岁月静好。
最后就是“夹生饭”。什么“你把这个offer check一下”什么“帮我倒杯coffee送到办公室,记住double milk”……偏偏这些话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种说话方式“洋气”,对此我实在不能理解。我还是好好学习英语,早点把六级过了吧。
所以你看,生活虽然是一地鸡毛,可是就是有人能在其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并享受其中。而且用文字把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因为人的记忆有限,只有写作才能让我们记住那些值得记忆的东西。我一直觉得,绘画、摄影虽然也有着记录的功能,但是总不如文字。所以我来到了简书,也许成为作家还是太遥远的目标,但现在我只希望希望能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让日后的回忆变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