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个案篇(二):用精准写作创造竞争力 19

也许你没想过,亚马逊的竞争优势是写作。杰夫·贝索斯在企业内部有两个坚持,一是有效率的内部沟通,二是站在顾客角度思考,两者都在凸显写作的重要性。

杰夫·贝索斯曾在2004年的内部沟通邮件中写到,PPT的信息有限,对报告人很方便,却让听者不易理解;如果改变形式,用6页以内,有结构、叙事清楚的备忘录来做报告,会迫使报告人作出清晰深入的思考,用完整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杰夫·贝索斯还进一步规定了报告的写法。每次亚马逊发布新产品,杰夫·贝索斯都要求员工的写作比照新闻稿规格,从顾客观点出发,反推如何呈现产品精华。杰夫·贝索斯曾经设想每周发送资讯丰富的电子报给顾客,营销团队提出好几个概念与稿样给他参考,他发觉某个概念还不错,但告诉团队:“标题要更简洁有力。有些地方写得不好,如果你是博主,靠这个吃饭,肯定会饿死。”

《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指出,确实掌握顾客的需求,精确传达你的想法,做不到这两点的话,不管你打算推出什么服务或产品,都无法作出最好的决策。

挖掘“内隐知识”,建立创新力

写作只是过程,目的是清晰地思考,有条理地呈现,先让内部沟通顺畅、有效整合,然后才能有效对外沟通。

因此,企业如果通过写作力提升思考力与表达力,便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完成对外的传达,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我自己担任企业内部培训讲师,就有很深的感触。从事企业培训时,常常在厕所看到许多金句名言,例如:“长期成功,来自持续专注于正确的事物上,每天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作出改进。”我就会问参与其中的高管,这是什么意思?公司内部有什么具体故事可以呈现这个名言吗?大家都笑而不答,因为说不出具体内容,只是一个勉励口号。

其实企业本身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需要省思学习的经验,更有不少动人的妙句名言值得保存流传。我曾负责培训身为企业高管的讲师,发现大家遇到的问题就是学会了说故事技巧,却不知道如何找出自己的故事,只能用以往外部讲师讲授的成语故事、转述的媒体报道故事。因为不够接地气,没有运用与员工切身相关的例子,最终无法提升学习效果。

我运用自己研发的故事九宫格,让小组成员互相采访,将自己的经验,通过有逻辑条理、情节起伏的说故事方式整理出来。我再协助提问、反馈与修正,让故事有完整的人、事、时、地、物脉络,说明当时遭遇的困难,如何解决的过程,寻求哪些协助以及最后的省思,使这些经验成为有血有肉、有深刻内涵的内容。

主管再将这些故事写成教案,内容有前因后果、具体的思考、明确的解决方案,以及事后的学习检讨。我也建议主管通过四处走动、提问与倾听的方式,有系统地搜集、整理具体的故事,变成可以对内沟通与训练的内容。

这些看不见的知识,往往是最重要的创新源头。日本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称之为“内隐知识”(又称“静默知识”),这与书本、可用文字说明的“外显知识”相对。“外显知识”人人都能掌握,“内隐知识”是当事人通过实作、揣摩所积累的心得与智慧。“内隐知识”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类似闽南语的“眉角”,要有深入互动,类似学徒制的吸收学习,通过细腻的感受、观察与实操,才能深入了解。

“内隐知识”就像一个个隐藏的小数据,这是大数据无法取代的能力,要靠自身努力挖掘,从各种小数据找到突破的机会。因为这些隐藏在工作现场甚至顾客沟通中的内容,都可以被诠释、分析与解读,再转化成具体方案,带来创新机会。

“内隐知识”要运用写作力转化为“外显知识”,才能推广到各个部门,促进学习与交流,产生跨部门整合的创新机会。

企业写作个案:找寻发展曲线,建立传承

这要如何进行?我在这里提供一个搜集内隐知识,整理成外显知识,协助企业沟通传承的经验,作为企业应用写作进行内部沟通的参考。

那是一家成立40年、营收10多亿、制造某种五金产品的传统产业公司。10多年前,当我还是财经记者时,曾运用知名管理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破坏式创新”概念,报道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台湾中小企业,这家企业就是其中之一。

没想到10多年后,我接到了董事长秘书来电,董事长希望找我聊聊。10多年不见,我也好奇他们的经营状况如何,就答应了这个邀约。交流之后,才知道他们经历了几次国际经济局势的冲击,不断因应调整与创新,依然是世界第一。

面对白发苍苍、近80岁高龄的董事长,我问他现在最关切什么。他回答“传承与接班。”他发现公司经营这么久,员工人数增加、部门增加,孩子也担任副总经理,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完整了解公司经营的模式,他欣赏我之前以“破坏式创新”的概念分析他们的经营模式,希望我能协助整理40年来的经营历史,找出他们的经营模式,以便传承给接班团队,让他们不用费力重新摸索。

我不确定能否完成这个任务,尤其需要大量采访,了解不同部门的经验、想法,从纷杂的内隐知识,整理出系统性的经营模式,实在是很浩大的工程。在董事长的殷切期盼下,我决定用3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挑战。

我先进行初步采访。请董事长、副总经理、各部门(研发、设计、营销、业务、生产)主管回顾自己在公司的经验,通过发散的采访与搜集资料的过程,逐渐开始聚焦,找出每个阶段的变化,以及不同重大事件的影响。例如发生的外在事件,各部门的经验、立场,定出具体的主题,再深入扩大采访更多人。

以下是运用精准写作的技术,从主题构思、找出金字塔结构到写标题的过程:

主题力:需要找到一个主题架构来驾驭、整理40年的变化。经过初步了解,他们是通过创新带动成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成长模式,主题就是找寻成长模式的动力。

观点力:我发现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很实用,他提到企业发展历程的“S曲线”。一开始的投入阶段,是尝试与试验时期,投入会大于产出。等到产出提升,成果开始显现,成长曲线开始上扬,最后曲线会触及顶峰,开始下滑。

汉迪更强调“第二曲线”的概念。在第一条曲线尚未触顶之前,企业就要展开第二曲线,充分掌握资源,熬过第二曲线刚开始的滑落(也就是投入阶段)。每条新曲线都脱胎于上一条曲线,却又跨足截然不同的市场。

汉迪认为,我们往往被第一曲线的成功蒙蔽,看不到市场的新机会,结果被他人抢占先机。这就是管理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强调的“破坏式创新”,当市场龙头、先行者进行改良式、维持型创新,就会忽略其他竞争者打破市场规则的“破坏式创新”,造成后来者居上的颠覆性效果。

我决定将观点聚焦在S成长曲线的创新模式,探索企业如何运用不同阶段的创新特色,带动成长。

结构力:我根据时间轴,通过营收变化、外在事件冲击的交会点,找出三条成长曲线,并根据经营特色赋予意义,包括第一成长曲线——产品力创新、第二成长曲线——多元力创新与第三成长曲线——设计力创新。这三条S曲线,都必须扣连营收衰退与再次提升的变化,并找出带动成长的创新力量。

情节力:找出三条成长曲线之后,接下来是如何呈现内容。考虑到这是给公司内部经理人阅读,过去大家都是站在各个部门的立场,比较缺乏整体观,通过企业发展模式的变化,看到自己忽略的或是更完整的状况,比较能建立更好的跨部门讨论与共识。

在文章内容细节上,必须呈现具体的人、事、时、地、物,从外在大事件的影响,例如环境冲击的危机(911事件、金融风暴),产品研发、业务、营销、制造各部门的因应状况与想法,还有产生的契机等角度,描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将各个面向整理清楚。

标题力:提出标题“打开世界,转动未来——××(企业名)40,创新之路”(使用“转动”一词,是因为这家企业的五金产品跟旋转有关)。

将知识系统化与脉络化,才能带动创新

建立整个架构之后,我再逐一访谈,针对同一状况(例如外在大环境冲击、新产品研发、掌握大客户需求或是发现创新机会),询问不同部门的经验与想法。除了校正时空背景,把事情还原清楚之外,我从客观的访谈与写作立场,再解读其中的意义,以及与管理和创新的关联。

以上是针对这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这份通过采访、观察与资料分析凝聚的三万字内容,在企业经营上突出了三个重点。

第一,拥有整体观,跨部门产生共识,建立创新机制。他们原本只是单纯的产品力创新,因为要满足许多产业客户的需求,逐渐整合部门资源,进展到多元力创新。最后再从研发导向为主,转成业务、设计、研发与制造相互整合的运作方式,让组织运作更弹性灵活。不只整合产品的研发设计,甚至考虑到制造流程的效率与合格率,连合作的代工厂商的能力,都能积极整合,带来运用设计力的创新。

这份报告为董事长、部门主管提供了一个讨论与学习的基础,除了能够对内整合,并成为教育训练的内容,也是出版40年纪念刊物的基础,能够对外沟通营销。

第二,从客观角度提出观察与建议。我参加他们的月会,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都是由各单位报告,最后由董事长总结,没有引发太多讨论,我就建议由一位主持人来负责引导听者跟讲者有更多交流、提问与互动,思考对其他部门同事的帮助与启发。

这个建议也来自访谈的发现。我听到一个小插曲,就深入追问细节,找出创新的想法。跨部门团队一行10多人,第一次集体去日本东京考察7天,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与讨论,这是过去没有的经验,激发了很多创新想法。我就建议将见学之旅制度化,定期进行国外考察旅行,并举行工作坊讨论交流,将见闻心得写成研究报告,让更多人交流与参考。

第三,企业内部的知识必须被“系统化”与“脉络化”。企业的创新知识往往很难被系统化,问题在于跨部门的交流有限,经常忙于各个案子,就会忽略通过写作整理过程与经验。

如果没有将每个产品的创新过程,包括思考、研发、测试、调整、客户的问题与需求、市场反应与反馈的内容,有系统地整理出来,后续参与的新人、其他不了解的项目团队,就必须重新开始,造成时间与资源的浪费。

我在访谈中发现,设计部门就有将创意系统化与脉络化的制度。他们对于脑力激荡的成果,会固定写成设计公报,并鼓励每个人设定自我开发的目标,例如一年要提出一两个、不是业务或客人提出需求的新产品,而是自主开发,可能实现的创新产品。但是这个制度没有扩展到其他部门,我建议公司学习设计部,将知识系统化与脉络化推广到其他部门。

尽管梳理出了40年的三条成长曲线,但团队更为关心的是,下一条成长曲线在哪里?

我认为,过去是靠业务、研发、制造与设计打下三条成长曲线,但是由于企业从事传统产业,相对知名度不够高,不属于一般年轻人所向往的高科技产业,目前遇到人才招募不易的压力,很难让外界知道他们的竞争优势。

我建议公司将三条成长曲线的创新能力、主要产品与特色故事,放在自己的网站或以其他方式增加曝光,有效吸引年轻人才加入,创造下一条成长曲线。

最后,再回到写作如何创造企业竞争力的课题。人类学家、美国《金融时报》主编吉莲·邰蒂从人类学角度思考了为什么企业、政府部门、各种团队具有本位主义思想、缺乏创新精神,看不到风险与机会,她称这种筑高墙、小圈圈的现象是“谷仓效应”。

要如何破除“谷仓效应”?她在《边界》这本书中建议,利用跨部门合作项目计划的机会,让人员交流、信息流通;或是安排游走于不同谷仓部门的“文化译者”,让谷仓成员了解外界想法,作出刻意的改变,有助于激发创新、带来宽广视野。

“文化译者”像个企业内的客观的人类学家,通过观察、访谈与写作,把各部门未曾交流的珍贵信息、内隐知识,互通有无,甚至解读诠释,使之成为更好的创新情报。

我建议企业设立一个专职部门,定期通过访谈、观察与记录整理,将知识与情报通过写作进行系统化和脉络化,创造广泛交流、产生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企业要有顾客思维,通过写作磨炼思考、观察与沟通能力,有脉络与整体格局,再进行有逻辑条理的文字表达,将零散的沉默珍珠雕琢串成项链,让创新之火持续传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527评论 5 47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314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535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006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961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220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64评论 3 39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51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81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97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4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23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1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0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1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94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75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