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的第六次共读是张春兰博士的《何谓“教育即生活”?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与技能》一文,此次的阅读虽距第一次阅读已有半月之长,但这其间看到研修班的同学一篇接着一篇的写,心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佩服大家的坚持与努力,佩服大家进步的神速,佩服大家“知行合一”的实践!忙完琐事的闲暇时间,我常常反问自己:我的阅读是为了什么?我的阅读与实践有联系吗?我的班主任工作与改观吗?想起以前读书,仅限于“读”,一段时间后,再回忆读了什么?努力在记忆中搜索,记住的不是太多。而现在的读总喜欢与实践联系,总喜欢带着问题来看待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每做一件事,总喜欢问自己这样做的顶层设计是什么。以前的教学也只是纯粹的教学,似乎与生活无关,好像只是为了分数,而现在的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成分更多一些,做了十多年班主任,好像只是现在才更像个班主任,才真正明白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真正含义。
一、从为了好玩而春游到“徒步游学”的设计
“春游”“游学”“研学旅行”这些词语在以前的我看来,无非就是好玩、有趣,且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旅游胜地等有关。在上一篇共读文章中,张永博士说:“学习是中小学生的基本任务。但是,中小学生的学习又不限于在校学习,还包含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游学之间的多重关联。以‘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为例,笔者基于生态学视角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时空转换的机会,重视各种学习活动的质量,并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来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读过张永博士的那篇文章,我才意识到从仅仅是好玩到一个活动的设计,所挖掘到的意义不同。
记得最初启发我的是在“寒假,你好!”活动中李教授与小太阳老师的对话,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和把这个活动设计成看望老人和听老人讲故事,很显然,后者的设计更好些。
鉴于以上思考,刚好在一次我外出学习时,学生集体打扫卫生互相推诿与敷衍,我打算把一次简单的春游设计成“徒步游学”,以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及集体荣誉感。在前测中,让同学们讨论去哪里、需要准备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等。徒步游学也分为七个篇章,分别是:我们与春天有个约会(活动前准备);护蛋行动+野炊(培养责任与团队意识);疯狂烧烤(训练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自选游戏(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安全返校(培养集体意识与安全意识);快乐留在我心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出此次活动中你感受最深的人和事);活动总结与反思(学习如何做活动前测)。由于有了思考与设计,此次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学校即社会”的思考
中国传统观念里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在农村尤为严重。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可以跳出农门,因此眼里、心里都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其他的事都不是事。比如孩子想去田里学插秧,大人会说:“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干活是大人的事。”孩子放学回来做点家务,大人又会说:“写字去,这点活不需要你干。”等等,大人们总认为孩子只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好,孰不知这样做恰恰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张春兰博士老师说:“现代社会是科学主导下的以人为目的社会,需要培养出既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又具有社会合作意识的民主公民。”既然我们培养的是民主公民,我们自然要给孩子创设一个社会环境,而不能让孩子游离在社会环境之外,只会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张春兰博士认为民主主义的形式是联合或合作、内容是生活、方法论是交流经验。这一民主思想投射到教育中,集中表现为三大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社会是个大课堂,那么学校就是微观意义上的社会,而班级就是更小一级的社会。民主公民的培养便要从班级、学校逐步走向社会。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应重视孩子的生命教育,考虑到教育的长程性,积极为孩子创设成长的环境,鼓励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各种有益锻炼,而不能只把孩子囿于书本之中,隔离在社会之外!
三、从“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到“教育即生活”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数是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一条阳光大道,但分数与生活教育并不矛盾。张春兰博士认为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这种面向生活的教育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教育内容要具有实用性。二是教育活动的主角是学生,不是教师。三是学校生活与未来生活同等重要。“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在我们把教育与生活割裂、一味追求分数的同时,我们是成就了一批成绩好的孩子,但同时我们也毁掉了一批成绩不好的孩子。
张春兰博士认为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改进生活而学习;在成功学习书本知识之外,学生还要积极发挥家庭成员、职业工作者、社区成员、文明的贡献者等角色功能。
另外,做为班主任,我们习惯于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而非建设者的角度来对待教育生活。我们总是习惯于要求学生只准做这,不准做那;只准这样做,不准那样做,而剥夺了学生主角的权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单纯服从别人的奴隶,而不是既能服从又能领导的民主公民。
四、从“纸上谈兵”走向“从做中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耕”,纸上谈兵终究不等于现实生活。
记得在野炊中,孩子们个个欲欲跃试,都认为烧烤挺简单,从两次失败的生火到毛蛋被烤得外糊内生才知道凡事都要动脑,看似平常小事,也需用心去做。事后孩子们总结生火必用易燃品,烧烤的木炭需用专用无烟炭,烧烤时要给食物抹点油,烧烤不易心急,急火只能外糊内焦,调料要等食物好了再放等等。
再如在我们设计的春天主题的实践课——小稻秧成长记中,有的孩子偷懒,回去未做调查便随便写了文章交差了事,结果在泡种一环竟然写出时长需要五至七天,与实际只需一个对时左右的时长相差甚远。很多农学知识我们便是在“做”中学到的。
在打扫教室卫生,每周五刷地(由于教室地面是粗糙的水泥地,容易起灰,故每周五利用课外时间用水刷一遍)时,学生的表现亦是如此。看似简单的打扫卫生,没有尝试过的学生用时长、无条理、安排不合理。
第一次打扫,我做示范,几个勤快点的孩子跟我一起做,他们的值日就做的特好!我们用统筹方法的办法来最大化地利用时间,在同学们挪桌子的同时,打水、撒水、涮拖把、擦窗子、整理书橱的人同时工作,在第一个人把撒有少量清洁剂的地面用类似刷子的扫帚刷过以后,拖地的同学便用四把拖把按工序来拖,第一把拖把拖第一遍,第二个人紧跟第一个人之后拖第二遍,第三个人在第二个人后,第四个人在第三个人后,这样一轮下来,地就干净了,这种流水线式的拖地法,四人一起,同学们把拖地当游戏,好玩又省时省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提高做事的效率。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只有在生活中面向现实世界、提高人的现实生活能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